第A06版:设计

全过程工程咨询到底由谁引领?

只能是设计,管理兼并设计≠融合发展

□丁士昭

编者按:自2017年国务院首次明确提出“全过程工程咨询”以来,行业对其的探索一直存在,但推行效果大多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应该如何推?

近日,同济大学教授丁士昭在某研讨会上作了题为《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融合发展的探索》的主旨报告,就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强调引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只能是设计,推行以设计引领的工程顾问服务,并不是让工程管理监督设计,而是要以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引领来驱动融合发展。

从总营造到设计管理分离

专业细分带来碎片化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分工以及分工细化后出现的碎片化问题。那么,数百年来国际建筑业产生了哪些新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专业人士?首先是建筑师。建筑师最早的名称是总营造师,甲方请总营造师来帮其策划、设计、采购材料、雇佣工人、组织施工等,当时虽然也叫建筑师,但和今天的建筑师内涵不一样。

17、18世纪,意大利出现了巴洛克艺术,建筑业界也出现了巴洛克的设计风格。巴洛克建筑艺术的诞生,把原来的总营造师分出了一条分支,即建筑设计。这些从事建筑设计的被称为建筑师,但这个建筑师跟原来的总营造师又是两个概念。

18世纪,随着材料、力学、土木工程的发展,特别是桥梁的出现,产生了结构设计,后来形成了结构工程师。

19世纪,由于工厂建筑以及机电等设备的出现,诞生了设备设计,设备工程师应运而生。另外,国际上最早与造价相关的是工料测量师,诞生于1834年;1868年,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诞生。当时怎么会出现测量师呢?是因为英国西敏寺皇宫被烧,要重建,需要计量工程的数量、进度,有关价格,所以就产生了测量师。

20世纪,随着工程管理的兴起,产生了项目管理和一些其他的工程管理。

几百年一路走来,专业越分越细,出现了很多专业和专业之间、不同设计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分工细化,出现了碎片化。

要打破各唱各戏的局面

就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国际认同的融合,包括Mix、Combine、Integrate、Integration,即集成、整合、一体化、综合。其中,Integration更体现了融合的意义,就是不要让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作为两个不同的主体来做,并且相互很不配合,各唱各的戏。融合发展,不单单是一个中国的术语,国际上称它为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近十多年来,国际上融合发展在各个行业中非常普遍,推进行业发展就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近些年来,为了推进融合发展,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其中的融合发展用的就是国际上的Integrated Development;《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也提出了融合发展的概念。2018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媒体融合发展总的概念和思想,指出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所以,融合发展在其他方面都非常普遍,不单单是建筑业的融合发展问题。对于建筑业来说,融合发展就是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不要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单位承担,要融为一体、合而为一。

合同模式还是组织模式

全过程工程咨询被异化

数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建设不断出现新的合同模式,从最早的施工、委托施工、委托设计、施工总包、施工分包,到工程总承包、总承包管理,再到现在国际上都在研究的集成项目交付IPD,在合同模式方面不断出现新的名称。

另外,工程建设不断出现新的生产组织模式。生产组织模式和合同模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就不是一个合同模式,而是一个生产组织模式。这句话现在说来很容易,但实际上在这几年的推进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是整体性治理,整体性治理理论和市场的需求,推进了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的融合发展。

全过程工程咨询,是中国文件的提法,国际上称为生命周期工程项目顾问。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文件发布后,社会上有很多不同的解释,全过程是怎么一个过程?是一个小过程还是一个大过程?工程咨询是项目管理还是造价,是“1+N”还是其他?其实国际上很清晰的定义就是生命周期。生命周期对建筑来讲,就是项目从无到投资、建设、运行、拆除、恢复土地原状。

这些年来,我国不同的社会组织、团体出了13种不同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团标,很多体系、内容都不一样,但是没有出过国标。国际上有没有生命周期工程项目顾问的标准呢?没有。为此,我曾和有关领导建议,不要再去搞第14个团标了,搞到后来只代表某一个团体。为什么国际上没有生命周期工程顾问的标准合同,也没有收费标准呢?因为它不是一种合同模式,而是一种生产组织模式。它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针对工程项目的组织、管理、技术、设计、施工和运营问题融合解决。

以1988年上海地铁1号线项目为例,当时甲方指挥部有2400多人,虽然项目只有14.7公里,但那么多人竟然管不好它。当时在地铁指挥部会上,我提出上海地铁建设要想很好地发展,首先要解决的不是盾构的问题,也不是地铁信息系统的问题,最核心是组织问题。所以,在融合当中,组织问题是第一位的。融合总的思想就是将项目前期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营期的问题,作为一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整体系统地分析解决,即把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顾问问题整体性思考,而不是设计单位只考虑设计,管理就考虑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在国际上,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均被视为工程顾问的职责,但两者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领域。工程设计专注于设计方面,而工程管理则负责整个项目的协调与管理。要融合,就要推行以设计引领的工程顾问服务,要以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近年来,全国召开了很多全过程工程咨询论坛,有的提“项目管理一体化”,有的提“以项目管理为龙头+其他”,有的提“以造价为龙头引领全过程工程咨询”等。项目管理能引领设计吗?造价能引领设计吗?此类团标层出不穷,但思想尚未统一,往往都是从局部利益出发提出“1+N”的模式。推行以设计为引领的工程顾问服务,并不是说工程管理单位要去监督设计,而是要以先进的组织管理、技术引领来驱动融合发展。

从项目经济的高度来看,项目是价值创造和社会变革的基本手段。对于项目经济,不要从它的字面上理解,它不是项目的经济,而是要怎么用项目经济的理论来驱动融合发展。多年来,全过程工程咨询在推广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现象。一种是被异化,不按照本质去理解、去执行,仅凭想象、脱离本质去表达。譬如,现在在有些行业中,提出要出示全过程工程咨询证书,行业忙着搞全咨考试、发证书;有些提出要编制标准,目前团标就有十几种;有的提出要编制收费标准,认为没有收费标准无法做全咨……这些错误的观点,脱离了全过程工程咨询的本质。另一种是内卷化,就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消耗,内卷化无法进行质变的量变。全过程工程咨询出现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生产组织模式理解成为一种合同模式,如果是合同模式,就要有收费标准等,这在国际上是没有的。

唯有设计才能引领全咨

融合不是简单兼并监督

在国际上,生命周期工程顾问的组织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模式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工程顾问。业主与一个工程顾问企业签约,这里的顾问不是工程管理顾问,是工程顾问,包括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项目管理等;也可以是超大规模的大型工程顾问公司做整个工程的顾问。全球采用这种形式的比较少,主要是在美国。受种种条件限制,该模式推广应用得并不多。

第二种模式是业主不是和一个企业签合同,而是和工程顾问联合体或合作体签约。设计和项目管理单位可以组成一个联合体或合作体和业主签合同。在国际法律框架下,联合体、合作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联合体是针对一个项目的紧密合作,有福共享、有难共当。合作体是不同公司合作来为一个项目做顾问、设计、投资、项目管理、造价等,但是利益分得清清楚楚,项目结束以后,可能有的公司赚钱,有的公司亏损。项目联合体与合作体的方式在欧洲非常普遍,因为欧洲大部分的设计院不叫设计院,而叫设计事务所,他们如果要做生命周期工程顾问,通常采用这种模式。

第三种模式是业主分别与设计企业或者工程管理咨询企业等签合同,但设计为主体。这些企业之间既不是联合体关系,也不是合作体关系,他们是加强合作,要走融合之路。

三种模式比较起来,第一种是非常完善的融合,但这种模式除了美国,其他国家采用得比较少;第二种联合体或合作体模式对项目管理咨询企业或工程造价企业来说,要走融合模式就要被兼并,这种模式也不是普遍的规律;第三种不组织联合体、合作体,但是大家愿意共同合作,到一定的基础上再很好地形成联合体、合作体。所以,要加强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咨询的融合,工程管理企业就要尽量与设计单位合作,形成联合体或合作体,而不是去兼并设计企业。

对工程管理企业来说,要走融合发展之路,首先不是去拥抱谁,而是要接受设计单位的合作,把设计的工作主体和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工作主体很好地在组织、技术、方法等方面进行融合。国家有关文件当中提到全过程工程咨询有几种方式,其中一种是兼并,于是很多监理公司看到哪个设计单位比较便宜就买下来,表示自己不仅仅是项目管理单位,也是设计单位,就实现了融合,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大型、超大型设计企业才可能走第一种模式,设计企业和工程管理咨询企业合作是第二种模式,比较分散的合作是第三种模式,这些都是不同的融合发展的道路。正如我们在管理科学中所讲,管理模式、合同模式就像百花园一样,它有不同的花,不是一种花。

以AECOM艾奕康为例,它是全球最大的设计公司,有区域经济部、产业经济部、城市规划部、城市开发与经营部、项目策划部、城市设计部、交通规划部等,无论是兼并它还是引领它都不可能。它走的是第一种模式,但是这种模式风险很大,国际上像艾奕康这种特别大的设计公司也是为数不多的。后两条融合之路对于设计单位来讲前景广阔,对于工程管理咨询单位、造价等咨询单位都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10余年,其核心是针对新公共管理引发的“碎片化”所提出的治理方式,主张通过有效协调与整合,使多元主体彼此的政策目标连续一致,政策执行手段相互强化,达到合作无间目标的治理行动。整体性治理,对于研究和做好工程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融合发展是一种很好的指导思想。

2024-04-22 □丁士昭 全过程工程咨询到底由谁引领?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869.html 1 3 只能是设计,管理兼并设计≠融合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