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打造融合城市街区与私属环境的宜居未来

——《居·有境,境·无界》评析

如何在北京这片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中创造出既宜居又充满活力的社区环境,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出的“居·有境,境·无界”理念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居·有境”强调社区作为人们居住的场所,要为居住者创造一个有特色、独立的和有归属感的居住空间。“境·无界”强调住城融合,打破传统社区的边界,在社区与城市之间能够更便捷地转化,对居住空间保证私密性的前提进行一定突破,与自然环境、城市街区等相互融合,创造出无界的开放感,同时承担一部分城市交通责任。两种概念结合,创建具有归属感和与周围环境和谐融合的未来社区空间,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和空间体验。

该项目四周环绕为居住用地、产业园区及校园,人群以年轻人为主,人口密度较高。为满足这一特定人群的需求,设计团队在规划中适当增设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旨在注入更多活力。此外,该地块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日照条件,北侧和东侧还拥有优美的水体景观。然而,西侧京张铁路和东侧京藏高速带来的噪声干扰,为设计带来了挑战。

设计团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社区模式,即将城市自由街区与居住私属环境相融合。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呈大型化、封闭化,这种模式也带来了私密性和安全感的提升,让居民感受到归家的温馨与宁静。但是,这一模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为城市街区的传统烟火气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得城市街区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给他们的通行带来了诸多不便。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它们不仅改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还对商业模式和交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局限性。

新的社区模式通过实现二者的和谐共存与相互支撑,在保持城市街区的开放性和活力的同时,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具有归属感的居住环境。

此外,设计团队还引入了“双首层”空间布局理念。通过架空平台的设计,商业、文化、休闲娱乐等设施得以在架空平台之下高效布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架空平台与地面层通过景观设计实现有机融合,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绿色空间。

在社区体系构建上,项目以11至19层单元式住宅为主,辅以公寓住宅,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同时,首层被划分为城市共享服务空间和社区独享生活空间。城市共享服务空间包含了商业、餐饮、休闲、体育等业态,通过非封闭的空间形态,将人流导入场地内部,形成了具有“市井”氛围的特色商业空间。而社区独享生活空间则包含了活动中心、适老、适幼、社区服务等设施,供社区内部人员作为社交、休闲、娱乐等使用。居住空间位于二层平台之上,平台上设有慢跑道、绿化、景观、活动场地等设施,为业主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休闲空间。

项目还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通过融合立体景观系统、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理念,确保了社区的长期健康发展。

此外,考虑到“好房子”陪伴家庭成长,见证家庭每一次变化,设计通过空间变化、功能转换,满足家庭进阶需要,从居住的实用性、功能性、舒适性出发,缔造适合一生的全生命周期型住宅。在户型设计上采用了可变式户型,提高了住宅全生命周期内的可变性,呼应了健康舒适、全龄友好、灵活可变的设计原则。

在户型设计时,为了达到“可变”户型的要求,设计将墙体划分成为可拆改墙体和不可拆改墙体,结合结构布局设置不可拆改的柱;在破坏结构前提下,进行一室、二室、三室、四室的转换,以满足不同家庭结构、不同生活人数的住房需求。 (黑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2024-04-22 ——《居·有境,境·无界》评析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4870.html 1 3 打造融合城市街区与私属环境的宜居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