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5版)
后来,杨石飞及其团队又相继做了几类专家系统,限于当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以及数据的安全保密要求,更多的开发还是基于本地化,没有网络化部署,但在数字化转型盛行的今天来看,当时的工作已是非常超前。杨石飞记得,当时有个项目现场做了三个静探孔,要求第二天就出勘察报告,他用专家系统输入地层条件,所有的相似工程案例就全部出来了,有了这些案例,报告出得又快又完备。到后来世博园区专家系统开发出来后,技术更进步了,只要几个按钮,整个基础方案甚至PPT都自动生成好了。
随着技术的迭代,网络化的大数据库也有了成型的条件,过去这些本地化的数据库也在无意中奠定了重要基础。数据从整理、清洗、录入到可查询、计算,软件不断升级优化以不断适应实际生产需求……十几年的浇灌结出了硕果,相继应用到了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政府一网通办、地铁运维、历史建筑管理等各种场景中,上勘经验输向全国各地。杨石飞说,目前在上海市建设工程勘察质量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管理的项目就有几万个,一头的钻探、静探、人员等数据在现场采集并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时上传,另一头的勘察设计人员在办公室就能从平台上获取数据制作报告,非常方便。
2021年,上勘集团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数字化质量管控体系”获评上海市企业质量管理领域数字化转型十佳案例之首,大家普遍反映这个系统是“真做真管真有用”。
二十年来,结合地下空间开发风险管理重大需求,杨石飞及其团队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构建了岩土工程多源数据融合管理的自动化测试与实时动态管控平台,服务1000余项地下工程风险预警,包括苏州河深隧(60米深基坑)、浦东机场T3航站楼(基坑面积42万平方米)等重大工程,相关成果纳入了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自动化监测技术标准》、上海市地方标准《岩土工程信息模型标准》等。
事实上,上勘院在数字化推进方面一直是不遗余力。早在2016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丽萍就预见到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的应用前景,该公司每年的头号文件也都是信息化。在她的建议和推动下,上勘集团成立了岩土与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分析中心,标志着其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杨石飞同时作为该中心主任,不仅在技术研发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还成功地将这些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他牵头承担了多项上海市科委及市住建委的重点科研项目,提升上勘集团的科研实力的同时,也为整个岩土工程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示范。直至今天,上勘集团董事长陈丽蓉仍在亲自抓科研、推数字化。
2022年疫情反复,杨石飞又着手组织编写了《岩土工程的数字化应用》,出版在即……
科研不做空理论
落地为方解疑难
“科研应该为工程服务,既要有前沿性,又不能太理论不落地。”杨石飞感慨。
2010年左右,顾国荣大师工作室成立,聚焦疑难工程与科研创新,在天津分院尝试了三年经营管理的杨石飞觉得自己更热爱技术,决定回来加入顾大师的工作室。
“自稳式基坑支护结构技术”的发明让当时院内对科研的定位有了新的改观。该技术使用钢构件斜插入土中代替传统水平的钢筋混凝土支撑,抵抗基坑水平位移、倾覆以及坑底土体隆起,实现直立开挖和钢构件的回收重复利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挖土效率,显著缩短工期,有效降低碳排放。杨石飞回忆,这个原理看起来简单,但中间其实做了很多研究和推广工作,从粗陋的想法到慢慢成型,克服了很多困难。不过一问世便广受欢迎,大家都抢着做,对上勘集团的技术产业形态升级起了很大的作用。该技术后来累计应用工程400余项,节省造价超10亿元,获得2021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通过这个项目,大家开始感觉到做科研并不是无用功,还是很接地气的。”杨石飞说。
此外,在既有建筑地下工程加固纠偏与改造升级方面,杨石飞和团队也研究提出了如“低扰动、低排放、微创式”技术,解决了施工空间狭小、抗干扰能力差、环境保护要求高等诸多技术难题,相关技术累计应用工程项目80余项,包括上海黄浦区外滩源174号街坊基础加固、昆山某高层住宅楼地基基础加固、河南某小高层建筑整体顶升纠偏加固等多项重大工程,获多项国家及市级奖项。
将企业科研走出了一条成果转化和效益之路,渐渐地,这种技术路径模式拓展到了集团层面的研究院,各类专业的研发中心纷纷开花。目前,上勘集团内部建有1室10中心,围绕专业发展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培养青年技术人才,同时也为上海市科委平台旗下的研发中心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活到老学到老,每次都会出现新的各种需要我们重新思考解决的问题。像今天又碰到新的情况——现场基坑明明变形很小,为什么外面的地面沉降得这么厉害,传统的理论无法解释,需要重新再认识。”杨石飞说,土体是一种非线性的材料,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他们也在探索一种适合上海软土的分析模型,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机理研究清楚……
躬身于黄土地,研究在工程中,杨石飞的成就有其时代性,但更离不开个人在技术突破上的不懈追求。他说,每个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没有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法。他还强调,作为一名勘察设计师,要懂结构、懂施工,很多创新就是来源于综合性知识的融会贯通。
关于未来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杨石飞认为有四点:一是数字化;二是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以减少较高的人工成本;三是全过程和一体化,实现从前期实施到后期运维的融入;四是市场的规范化和合理化,行业转型终将会向优胜劣汰发展。
从传统的勘察到岩土工程一体化,从面向单一的房地产到市政、水利、轨道交通、城市更新,从数据的纸质记录到云端管理分析……勇于创新,积极转型,上勘集团用几代人的努力书写一个企业的传奇。接力棒传给下一代,杨石飞寄语青年:“对行业保持信心,脚踏实地,坚持创新,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