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稿

高度:敢与天公试比高

亲爱的读者,你可知道,在摩天大厦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美梦成真”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建设者们是以何等的胆略和魄力大胆开拓、不断进取?是以何等的精神和毅力攻克难关、勇创奇迹?

——引自1998年8月27日六版《敢与天公试比高——写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落成之际》

“昨天,我们队的老一辈建造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幢高层;今天,我们正建造着上海最高的大厦——上海宾馆;明天,我们要让高楼大厦遍布上海城。”这是粉刷工任继荣在1982年9月15日三版“我爱建筑业”专栏上说的一段话。

彼此,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宾馆还在努力超越当时的“远东第一高楼”——83.8米的国际饭店。随后的四十多年间,从91.5米的上海宾馆到632米的上海中心,在几代建筑人的努力下,任继荣的梦想终于成真:无数高楼大厦在上海拔地而起!

总部就设在上海的《建筑时报》如实地将这一不断“长高”的过程作了记录——

时间的车轮来到1994年。那时的上海,91.5米的上海宾馆已变成了“小弟弟”,百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总计达到26幢。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上海已不满足只刷新自己的高度,更是瞄准了“中国第一高”“亚洲第一高”,甚至是“世界第一高”。于是,那一年,被称为“中华第一高”的上海金茂大厦破土动工。

上海金茂大厦建设初期,与420米的建筑高度一样吸引业内眼球的还有一则刊登于1995年8月21日头版的消息:“上海金茂大厦工程总承包合同签字仪式于8月18日举行。这是上海浦东开发中的最大项目,也是首次由国内大型建设集团联合参与,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总承包的项目。”这一开创先河的总承包模式也受到了时任建设部副部长谭庆琏的肯定。1997年9月4日的头版新闻记录了谭副部长参加上海金茂大厦结构封顶时的赞叹:“我认为这个工程代表了中国建筑业施工和管理水平。通过这一工程也证明了国有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完全有能力建造世界一流建筑,参与国际竞争。”

在攀登420米的过程中,面对与国际先进管理模式的差异,中国建设者努力追逐、勇于突破;同时,也攻克了一系列“深、高、新、精”的难题,创出了一项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新纪录。正如《敢与天公试比高——写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落成之际》结尾处所写:“巍巍金茂,屹立东方,其实这岂止是一幢摩天大楼,不正是崛起在东方的当代中国之象征吗?”

而中国建设者的“登高”之路才刚刚起步。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1997年9月1日头版同时刊登了《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结构封顶》和《世界第一高楼将矗立申城》两篇消息,这座“世界第一高楼”就是原计划460米高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将与已经封顶的金茂大厦比邻而立。

然而,这座预想中“世界第一高”的建设却命运多舛、一波三折。最初设计是按照“世界之最”标准做的,但从1997年到2005年被多次报道开工、复工、全面开工等消息后,最终确定的492米高度却已无力冲击世界之最(高达508米的台北101大楼已建成),但在2007年9月14日的封顶时仍然获得了两项“世界第一”,即创“建筑屋顶和人可达到高度世界第一”。值得一提的是,报道环球金融中心结构封顶的新闻配图并未采用常规的建筑全景照,而是只截取了建筑的上半部分,相比之下恰好入镜的金茂大厦却矮了一大截,以此示意“中国第一高”的“易主”。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于2008年竣工。就在同一年,一座被称为“陆家嘴最后的超级摩天大楼”的建筑也开工了,它便是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我国摩天楼的高度将再次刷新。

此后,在本报时时关注中,“上海中心”跃出地面向上“生长”,在超过“金茂”与“环球”之后,又不停地刷新着“上海高度”,并最终于2014年8月3日定格在632米的中国建筑新高度。

项目建造期间,阿联酋又诞生了全球建筑新高度——828米的“迪拜塔”。暂居世界第二的“上海中心”建设方和设计方对本报记者说,我们不只是追求高度,还融入了更多创新元素。例如,将力争成为中国第一座得到“双认证”的绿色超高层建筑,并突破传统层叠式超高层理念,首创“垂直城市”超高层模式等等。这些设想在建成后已一一实现。上海中心大厦还因此荣获“2016世界最佳高层建筑奖”,《建筑时报》也记录下了评委团的评语:这是一座具有可持续理念的建筑,不仅是上海向世界展示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最新象征,也为建筑科技创新如何与文化身份认同相结合指出了新方向。

632米,这是看得见的中国建筑高度。而设计理念、施工管理与建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仍在不断攀登的中国建造高度,《建筑时报》将继续报道!

2024-05-09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435.html 1 3 高度:敢与天公试比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