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部伟大史诗:横穿“世界屋脊”,飞越“极地天堑”,克服“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历经5年艰苦奋战,中国人在“世界屋脊”上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引自2006年7月13日八版《天路史诗》
“有史以来,人类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已创造了无数奇迹。公元二十世纪末的最后十年中, 在具有五千年‘龙’的文明历史的中国大地上,又蜿蜒出了一条钢铁巨龙……”这段话出自1996年2月19日的1版刊登的采访札记《道听途说“大京九”》。标题中的“大京九”即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铁路工程之一、国家“八五”计划的第一号工程——京九铁路。中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奇迹史诗拉开了帷幕。
转瞬十年,再造奇迹。2006年7月1日,被誉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通车!那一年,《建筑时报》多位记者深入青藏铁路工地,与铁路建设者交流探讨。通过记者的笔墨,晒得有点“高原红”的建设者形象愈加丰满、天路建设史诗逐渐完整。
青藏铁路通车在即之时,《建筑时报》开辟“天路之访”专栏并特派两位记者前往当地报道所见所闻及青藏铁路建设情况。
“晚上20:07从西宁开往拉萨的第一班N917次旅客列车缓缓开出,乘上火车的旅客兴高采烈,隔着候车室的玻璃还有许多市民赶来看‘新鲜’。”当年的记者回顾采访经历时说道。那段时间,他们乘飞机、搭火车、坐巴士,看建筑、采访建设者、搜集素材,从西宁、格尔木、拉萨发回所见所闻。
两位特派记者回来后,一篇整版通讯《天路史诗》见诸报端,从攻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入手,披露了世界上第一座大型医用氧站背后的功臣、从意外中发现的首创抛石路基做法、首次引入的工程环境监理制度等。
《天路史诗》塑造了“高原女侠”邵尧霞、“青藏高原的最后的理想主义者”张鲁新等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通过他们战狼、求生的经历,展现地球之巅勇者的献身精神。
青藏铁路通车前的几个月,又一条让国人自豪的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方案尘埃落定了。从2006年3月立项到2008年4月开工,再到2011年7月通车,《建筑时报》记录下了举世瞩目京沪高铁的“前世今生”,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也翻开了新篇章。
之后的日子里,我国高速铁路版图不断扩容。兰新高铁跨越塞北风区,沪昆高铁蜿蜒岭南山川,哈牡高铁驰骋林海雪原,杭黄高铁穿梭江南水乡……《建筑时报》记录下了这些铁路的重要时刻。
我国铁路不仅联通了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还“飘洋出海”,叩开了亚、欧、非等五大洲数十个国家的大门,《建筑时报》时时关注着我国铁路“走出去”的里程碑工程:持续刷新中老铁路这条穿过崇山、跨越江河的“钢铁丝路”的建设进程 ;报道了中国高铁进入欧洲市场的“敲门砖”匈塞铁路贝诺段开通运营的热点新闻事件;将雅万高铁这一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的故事娓娓道来……
从行路难到畅行九州再到“飘洋出海”,时至今日,我国铁路宛若腾飞的巨龙蜿蜒在大地上。在我国铁路飞速发展的同时,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发展黄金期,《建筑时报》亦刊登了大量相关建设报道。如2017年7月20日2版刊登通讯《京新高速:如何让大漠变通途》,破解世界上最长的穿越沙漠高速公路背后的科技密码。
当今的中国,交通发展日新月异,而其中令人叹为观止的一项莫过于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了。从2001年3月开工到2002年12月底通车,《建筑时报》用生动的语言、清晰的图片记录了上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成功完成了一项高科技工程,创造了一个奇迹。
未来,我国建设者在康庄大道上续创奇迹,《建筑时报》继续在“笔尖”下记录“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