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稿

速度:三天一层楼

深圳国贸大厦从1982年10月开始动工,至1985年12月仅历时37个月即宣告竣工,以“三天一层”的速度建成,不仅刷新了工程的全国纪录,也诞生了“深圳速度”这个热词,而且成为“创造奇迹”的代名词。

——引自2018年10月11日一版《三天一层楼!“深圳速度”书写“中国奇迹”——“建”证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之深圳国贸大厦建设始末》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打开了市场经济的大门。“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那个年代最为响亮的口号。时至今日,“深圳速度”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词。而创造这一速度的实体,正是当时深圳的地标建筑——深圳国贸大厦。

翻开1985年3月27日的老报纸,一则“本报深圳讯”的消息称,目前我国内地最高的大厦——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即将全部建成。文中还说,“结构施工采用整体滑模工艺,并创造了三天一层的高速度。”对于当时的中国建筑业而言,“三天一层”无疑是个奇迹,文中甚至还将其与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四至六天一层楼的施工速度做了对比。但可惜的是,那篇报道并未详细介绍这一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多年后,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建筑时报》记录下更多的建设新速度,例如:市政建设九天穿越京九线和柳西线两条铁路的“北京速度”;两年八个月建造“世界第一拱”卢浦大桥的“上海速度”;建设亚洲最大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州速度”……但对于改革开放初期建设者创造的“深圳速度”仍念念不忘。

2018年,《建筑时报》在头版开设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建”证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开篇就聚焦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一篇3600余字的长篇通讯记录下那段催人奋进的岁月。随后,本报记者又走进深圳国贸大厦,现场采访原中建三局副局长、时任深圳国贸大厦工地现场指挥王毓刚,重温缔造奇迹背后的故事。

“三天一层楼,突破的不仅是建筑施工技术,更是观念、体制。”王毓刚的话也为《建筑时报》当年那则短消息做了最好的注释。

还是2018年,从中国改革开放起点的深圳一路北上,本报又将对速度的探究聚焦在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建设上。巧合的是,采访对象还是创造了“深圳速度”的中建三局。这次他们承担了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大型建设工程——雄安市民服务中心的建设任务,并创造了1000个小时实现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雄安速度”,比同体量工程施工速度快出2~3倍。

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如今的雄安项目,深度践行绿色生态理念,大量运用装配式、机电智能化等新技术,在跑出“雄安速度”的同时,更全方位保证了“雄安质量”,树立了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建筑标杆。

从深圳到雄安,时代在变,从以“速度”为傲到以“质量”取胜,不变的是中国建设者奋勇向前的劲头。

这种拼劲在危难时刻更显可贵。作为中国建筑业产业报,《建筑时报》也如实地记录下那些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的“逆行者”——

1998年,对面特大洪水,武建集团抢险队员在没腰深的积水中抢筑阻水墙;

2003年,首都建设者抗击SRAS的生死时速,六天六夜抢建出小汤山非典医院;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建筑川军前线抢险打头阵,各地建筑队伍奔赴震区大集结,纷纷投入救灾抢险战斗,并和当地人民携手重建家园;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武汉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工期从正常情况下的至少2年分别压缩到10天和12天。数千名建设者24小时不间断施工,亿万网友争当“云监工”,创造了与时间赛跑、与疫魔竞速的“中国建造速度”。

特别是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本报记者即刻入川,深入震区,及时发回现场报道近百篇: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途径华西集团抢修的公路时,下车对在场人员说,华西集团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感谢你们打通了通往北川县城的道路。

5月21日晚从有关方面获悉,重建北川县城新址的工作已开始启动,初步选定在与其邻近的安县安昌镇。与此同时,都江堰的搜救工作已基本结束,并全面进入重建阶段。

5月23日6点50分,由上海建工集团76名工程技术和施工人员组成的上海首批建设者乘航班奔赴四川绵阳灾区抢建2万套过渡安置房。

5月28日,在四川绵竹过渡安置房施工现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卫介绍,从下达任务至今,已有2000多套安置房建成,其中重庆市援建的小区已交付使用。

……

翻开那一年5月的《建筑时报》,本报记者真实记录下在这场感天动地的救援行动中,中国建筑业的使命与责任,中国建设者的决心与勇气,以及“中国建造”的新速度。

从“深圳速度”到“雄安速度”,再到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建造”不断加速的故事未完待续。

2024-05-09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438.html 1 3 速度:三天一层楼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