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顾今 孟竹 通讯员 杨帆)为推动我国建筑钢结构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促进钢结构建筑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主办的“2024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于5月23日-25日在山东济南召开。来自建筑业及钢结构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住建部及各地建设主管部门领导,相关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逾600人出席大会。
钢结构建筑是建筑业绿色低碳的代表,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方面具备先天优势,有助于形成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新型建造方式,有利于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对此,本届大会以“向‘智’求‘新’、产业融合,谱写钢结构建筑节能低碳新篇章”为主题。会上,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对最新产业政策进行解读;知名钢结构专家、学者就前沿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分享;龙头骨干企业代表对钢结构行业的机遇挑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对钢结构建筑推广力度持续加大。会上介绍,从产业环境和政策背景看,相关产业政策持续发力,钢结构在高层、大跨度与空间结构建筑、工业厂房建筑、大型桥梁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钢结构在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以及桥梁工程领域保持良好势头,产量、产值保持稳步增长。会上还发布了过去一年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发展数据。
钢结构产量稳中有升。据初步统计,2023年建筑钢结构和桥梁钢结构的生产、制造产量约为9560万吨,与上年钢结构产量相比增长3.9%。在新开工程项目和新建建筑面积下降趋势下,钢结构建筑保持低水平增长,得益于加大投资消费政策的引领,推广装配式建筑力度不减,新建、在建的钢结构建筑比例提升。
钢结构产值同比略增。2023年完成钢结构产值为9655亿元,与上年保持低水平增长。尽管钢结构产量有增加,但由于钢材价格波动不大,钢结构构件制作、安装价格变化不大,对建筑工程造价影响不大。
钢结构产值提升空间较大。2023年,全国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59万亿元,同比增长5.8%。全年建筑业增加值8.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1%,增速同比提高2.5%。全国完成竣工产值13.75万亿元,同比增长3.8%。钢结构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为3.15%,钢结构建筑比重还有提升空间。
在建钢结构建筑面积有增长。2023年,据抽样统计,钢结构建筑工程建安平均造价为6100元/平方米,在建钢结构建筑面积约5.3亿平方米,占当年在建建筑面积151.34亿平方米的3.5%,占当年在建房屋建筑面积83.8亿平方米的6.3%。当年完成的钢结构建筑总产值约3.23万亿元,占全年建筑业总产值的10.2%。
钢结构应用于更多工程建设领域。根据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采集2023年竣工的钢结构重点工程数据,建筑钢结构应用分布情况是:超高层建筑、写字楼占22%;文化体育场馆占24%;会展中心、购物中心占10%、车站、航站楼项目占8%;钢结构学校、医院占6%,钢结构住宅占1%;工业厂房、仓储占18%,钢结构桥梁(市政)占11%。
钢结构产业力量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底,全国具有一级钢结构专业承包资质企业3045家,二级以下钢结构专业资质的企业2万余家,钢结构专业技术、管理和施工从业人员达330万人,占建筑业从业人员。其中,钢结构生产企业数量较多的省份包括江苏、山东、浙江、安徽等地。
此外,钢结构行业还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带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和迭代发展。
展望行业发展趋势,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基本面的稳固,为钢结构建筑推广提供空间、舞台。同时,建筑业将迎来深度调整,钢结构行业要担当重任。钢结构行业要以科技创新引领,结合现代钢结构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全链条、全领域的产业融合。钢结构对持续推动建筑业技术创新,推进“好房子”建设,开展“城市更新”行动,着力发展智能建造等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会上提出,要加快科技创新和瓶颈突破,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充分发挥钢结构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建筑业现代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设世界领先、具备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数字建造发展的智能工厂,探索未来智能制造模式、绿色制造模式和企业形态。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自动化、施工的信息化、运维的智慧化,实现对传统建造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智能化转型,达到降本增效目标,形成行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竞争力。
会上还发布了钢结构行业信用企业名单、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综合实力统计前50名入围企业、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双百”企业,以及金属屋墙面行业、集成房屋行业、钢结构桥梁制造企业综合能力评价优秀企业等,并向做出突出成绩的行业先进单位、优秀个人等进行了表彰,标杆引领、助推我国钢结构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