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在表彰我国优秀城乡建设案例、推荐年度设计行业的优秀人才、搭建学习交互的平台的Pro+Award普罗奖已历四届,5月26日,第四届Pro+Award普罗奖颁奖典礼在上海外滩万达瑞华酒店举办,同期举行的“以城市更新为牵引,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论坛,云集开发商、运营机构、建筑设计单位、材料供应商代表,从城市更新设计策略、项目运营模式、产品价值再造等多维度探讨城市更新的创新要素,为城市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本次活动由《建筑实践》、上海市建筑学会地产建筑师分会作学术指导,上海建实建筑科技发展基金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支持,Pro+Award普罗奖组委会、上海璞若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
上海市建筑学会地产建筑师分会会长戎武杰主持论坛并致欢迎辞。
上海市建筑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俊杰在致辞中表示,城市更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空间治理的重要实践场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新质生产力又为城市更新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上海市建筑学会在今年初组建了城市更新专委会,集合各个领域的专家,围绕新质生产力,思考如何在城市更新领域创新、赋能、突破。以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牵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素融合,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配备的创新型高水平的各类人才队伍,通过实践案例带动设计创新人才,以政策创新激发新的资源要素活力,推动城市更新模式创新。
DBW创始人、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魏文梅表示,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今城市建设和提升城市品质的关键。广大设计单位应该拓展业务领域,提升设计的品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市场营销,优化运营管理,关注政策和趋势的发展变化,同时也需要加强设计团队的建设,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质生产力,积极应对国家政策,促进城市协同发展。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中国分院总经理赵戈平表示,如今建筑相关行业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这就要求行业必须以创新性思维和积极行动予以应对。新质生产力将助力建筑相关行业转型,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动态变化。一方面,要深切领悟城市更新所引发的变化,将人性化设计理念贯穿始终。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的技术实力与管理能力,持续探索全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提升建筑质量与耐久性。在项目管理方面,要更为精细化、高效化,确保每一个项目皆能成为城市更新进程中的亮点。
戎武杰在会上回顾了Pro+Award普罗奖创立4年来的历程。Pro+Award普罗奖评委顾问团由院士、大师以及主流地产开发商的地产建筑师组成,并得到《建筑实践》、上海市建筑学会的学术指导,美国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中国分会等组织单位的支持。四年中,237家单位累计申报2700多个项目,评选出铂金奖21项、金奖306项、银奖685项。其中,42家境外事务所申报了227个项目,96个境外项目获奖。Pro+Award普罗奖大小兼顾,获奖项目既有大体量的公建项目,也有小而美的实践项目。近两年,Pro+Award普罗奖已评选出31位优秀建筑师。通过Pro+平台链接到25家主流地产开发企业、47家主流的设计单位,还有17家新兴的科技创新企业。戎武杰说,Pro+Award普罗奖是记录中国城市建设的参与者,表彰他们的成就和成绩,搭建学习交互的平台,未来依旧扮演着城市建设记录者、美好城市的推动者、城市建设者的链接角色。
学术论坛分为两个部分。上半场主题为“城市更新项目的业态规划与运营策略”。
上海洛克菲勒集团外滩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邹松带来《在外滩,打造都市度假地》的主题演讲。外滩源地块开发将近20年,得到如罗小未先生、郑时龄院士、大卫·奇普菲尔德等一批资深建筑专家的指导,最终呈现出具有历史底蕴的街区风貌。该区域内,有三大开放式广场,多条内街全面开放。设计师通过空间介入装置和艺术文化活动,激发城市多样性休闲生活。后期运营时,通过植入多元业态,打造独有的文化IP,如外滩建筑节、行为艺术节、美食节、读书季、建筑骑行等,更有舞蹈演出、音乐季、圣诞市集等精彩活动落地,形成文化事件。各热点活动之间,通过动线打通,串联起来,合作共赢打造文化度假。
从工业遗存到艺术文化街区改造,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重点关注的一类实践。上海EKA·天物文化顾问兼艺术总监何根祥以EKA·天物老厂房焕新案例,展现“有感经济”都市美学的生活街区。EKA·天物艺术人文街区是由原中船航海仪器厂工业厂区改造而来,占地100多亩的厂区内,有40多栋建筑,2021年启动改造。经过蒋华健、俞挺两位建筑设计师的改造,半仓、铜堡、天空之镜水广场、一尺花园、青丘白崖、动力车间、欧式车站等项目落地,迅速火爆网络,形成可逛、可玩、可消费、可分享的美学聚落。业主希望将整个项目当作一本生活方式杂志去打造,并公布了文化艺术设计主理人计划,通过“展、会、节、集”等创新文化艺术赋能EKA天物基地成长。
上海卿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童晓骏在《城市更新——以“推进生活”为理念的社会实践》主题演讲中,阐述了城市改造与城市更新的区别:城市改造是提升基本城市功能,而城市更新是提升民生标准,提高市民惬意度。他将城市更新比作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电影。他认为,没有雷同的电影,没有可复制的城市更新项目,只有越发默契的项目团队。他以上海X88铜仁路、上海TX淮海年轻力中心等核心地段小体量城市更新项目为例,解析城市更新参与者角色及功能互补、商业活力定位,凸显商家提前介入参与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建筑设计在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活力塑造。又以北京首钢园区改造(冬奥会高台滑雪场地)项目,分析“产业+生活+IP群落”进阶历程,展现片区城市更新更为复杂的思考,并进一步展望了城市更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被誉为“海上第一名园”的张园,近年来成为上海文化赋能商业新地标。在城市更新中,张园也面临着保护与创新的挑战、业态与活力的挑战。上海硕风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季正嵘以“张园焕新”案例,探索结合空间叙事文化运营,以文化活动、文化品牌、文化传播赋能商业,让无形的文化品牌、有形的城市空间与海派文化共同体互相成就。在2018年至2021年保护修缮期间,张园历史建筑“一幢一档”,全覆盖建档,还推出茂名北路橱窗展、张园百年更新展。2022年9月,茂名北路限时步行街开街;2022年11月,张园西区开放。张园努力打造成为上海文化名片、新时代海派文化全球中心,并首创文化合伙人机制,探索文化赋能商业的张园文化运营管理体系计划,通过主题活动系统营造场景,孵化文化品牌,不断创新美好生活方式场景,营造海派“新烟火气”。
学术论坛下半场的主题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人居品质生活”,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倩主持。
法国让·努维尔事务所中国公司负责人陈晨在演讲中详细解说了浦东美术馆、恒基·旭辉天地案例。他援引让·努维尔先生的观点,原创设计的出发点来自于想象力,并强调文字描述的重要性。让·努维尔认为,地标的使命是成为一个城市传承的建筑物,设计浦东美术馆也是为了传承。恒基·旭辉天地位于上海老城厢。设计师思考如何将项目融入城市肌理,最终把街道作为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将商业办公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垂直社区,并用一条内街来连接,希望以这样的人文主义建筑观,在未来被大众所理解。
gad高级合伙人、设计总监王江峰以近年来gad在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更新实践,阐述了gad的设计理想、规划策略、解题路径。从杭州元福里、上海外滩黄浦八号写字楼改造项目,到上海高福里、老城厢金家坊508-514地块、士林华苑二期,面对高密度、高混合度、高历史文化浓度的现实条件,gad对上海建城历史、地理环境、建筑风貌进行深度研究,并以房屋类型学的方式进行拆分归类,抽丝剥茧;以“新旧共生,互为价值”为导向,在缜密的风貌区城市更新规则下,通过织补+衍生+演绎方式,延续地块风貌的闪光点,织补肌理及整体风貌。王江峰认为,此类核心区的城市更新是以人居为主的城市空间体系存续与演进,其手法包含但不限于保护修缮、保留改造、更新改建多层次叠合。核心区历史风貌更新有更极致的诉求,严格限制的设计工具,同时背负城市发展愿景与开发运营者强开发逻辑,给建筑师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城市更新与城市发展宏观策略、法律、产权、风貌等深度关联,需要建筑师在理性分析外更具“共情能力”,站在更多的角度,更好地平衡多方权益与利益。
德国恩信格隔热条事业部总经理卫浩文从供应商角度,思考产品在新市场条件下价值再造。该公司是德国工业制造供应链中“隐形冠军”的代表,近年来他们利用本地强大的供应链进一步降低总成本,以较低的价格出售高质量产品,适时推出一些技术换代的产品,通过优秀的产品不断更新迭代,保证城市更新项目的完美呈现。
当晚的颁奖典礼上,来自霍普股份的陈鸥翔、浙江青墨建筑设计的陈伟涛、悉地国际的李乃桢、秉仁设计的马庆禕、正象设计的聂欣、新建设建筑设计的瞿雷、GN栖城设计的施政磊、水石设计的王煊、goa大象设计的徐琦、致逸设计的叶笛、华润置地的张振华获得第四届Pro+Award普罗奖年度杰出设计师的荣誉。“菜鸟集团总部大楼”“东钱湖国际美堉中心住宅群E1-E3栋”“上海普陀鸿寿坊”“杭州大关小学祥符校区”“上海百汇医院”“蟠龙天地”“成都中铁建青羊樾府会所”等7个不同类型的设计项目荣获第四届Pro+Award普罗奖铂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