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农历五月的魔都,这种感觉尤其明显。
一天晚饭后,我和母亲带着女儿“肉肉”在小区里散步,“肉肉”天真活泼,所到之处,留下串串笑声,引得我们也不由嘴角上翘。突然,小家伙停住了脚步,闭着眼睛,使劲翕动着鼻翼,半晌吐出一个字:“香!”我这才察觉到,不知谁家正在煮粽子,浓浓的粽香正从半开的窗口飘了过来。看着“肉肉”垂涎欲滴的模样,母亲决定教我们一起动手包粽子。
是的,这些年来,市面上的粽子各色各样、千奇百态,种类也在不断变化,制作、包装精巧,名目繁多,但我总觉得,这些味道都远不如我记忆中的“小脚粽”来得回味悠长。
次日一大早,母亲就去超市买来了粽叶、糯米、红枣、蜜豆、鲜肉、蛋黄等诸多食材。看着这一大堆食材,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在比“肉肉”稍大一点的时候,我曾出于好奇,跟着母亲学过包粽子,母亲心灵手巧,看着她娴熟的手法,以为并不会难到哪里去,没想到,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一上手,糯米就顺着粽叶的边缘撒了出来,撒满了一地。再看母亲,手势还是那样轻盈,一只只粽子像是变戏法似的出现在我的眼前。那时,我正处在贪玩的年龄,一见这活儿如此精细、繁琐时,便立即扔下粽叶,同小伙伴玩游戏去了。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我再也没尝试过包粽子,但母亲知道我爱吃,年年都会亲手包粽子。
“肉肉”三岁前,考虑到小孩胃肠弱,且又是一枚“小吃货”,怕她见了美食收不住。近几年,母亲既没有包过粽子,我和妻子也没在家吃过类似的黏糯的食物。而对于“肉肉”来说,粽子肯定是一种极其新奇、有趣的存在。因此,当我们告诉她,今天就要教她包粽子、吃粽子时,她立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不由地手舞足蹈、跃跃欲试。
很快,她就加入了包粽子的队伍,女儿一马当先,我和妻子当然不能落后,也先后洗了手。一切准备就绪,在母亲的耐心指导下,认真做起这道节日美食来。令人欣喜的是,相比于我这个粗手笨脚的爸爸来,小家伙简直可以说是“天赋异禀”。母亲只教了她两次,她就有模有样地包出了粽子的形状,只见她胖嘟嘟的小手使劲捏着粽子的角,脸上的表情异常专注,好像害怕稍一疏忽,粽子里的米就会长出翅膀飞走了一样。母亲见状,赶紧就着孙女的手,用线把粽子捆得严严实实,扎出了一个四角玲珑的粽子。那一刻,“肉肉”终于敢放松了,拍着小手自夸起来:“肉肉棒!”
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母亲在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我和妻子负责在厨房煮粽子,“肉肉”则像一只小蝴蝶,在客厅与厨房之间翩飞,累了就坐下来,贪婪地嗅着美食的香味。
一家人其乐融融,在等待着一桌美味,锅里煮着的粽子已阵阵飘香。趁着蒸粽子的间隙,我便带着“肉肉”教她学起了童谣: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五月五,是端午,
小朋友们来跳舞。
吃粽子,赛龙舟,
高高兴兴过端午。
……
一首首朗朗上口的童谣,潜移默化地弘扬和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在吟与唱之间,粽子也终于出锅了,当我们把它放在“肉肉”手里时,“小吃货”居然想也没想,争先恐后地对准带皮的粽子一口咬了下去,粽皮被撕下来一块,卡在了她的唇齿间……逗得我们全家笑作了一团。入口香软绵柔,清甜细腻,一番甜甜的滋味顿时涌上我的心头、弥漫开来,那是记忆的味道,也是家的温暖。
浓浓粽子香,悠悠端午情。
是的,时间像是拽着我们在奔跑,一闪而过。尽管我曾经不太喜欢包粽子这种对手指灵活度要求极高的“技术活”,这次却在久违的体验中,发掘到了意外的趣味与快乐,也体味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
是的,正如欧阳修描写过端午的场景,恬淡闲适的情趣,我感觉很美。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此时,蒸锅里仍滋滋地冒着热气。抬眼,近端阳,在这个芳菲的时节,在一阵阵的糯香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快乐,鼻尖上还萦绕着粽叶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