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敏)日前,在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举办的“2024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称,上海将“双碳”要求全面贯穿于城乡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方案”。
2023年上海推进绿色建筑总建筑面积4743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绿色建筑达到3.74亿平方米。《报告》显示,通过推动集聚发展,上海正加快绿色建筑从单体向规模化转变。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创建绿色生态城区共26个,总用地规模近72.6平方公里。
立足上海城市绿色建设进程,该市也积极对指导绿色生态城区发展工作的主要政策文件开展修订。2023年9月,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修订印发《关于推进本市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区域全域发展要求,完善推进管理机制,加快已建成试点城区的验收工作。其中要求,至“十四五”末,开展第二轮(星级)绿色生态城区试点创建工作;推进试点城区验收工作,至“十五五”末,力争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示范城区。为融入城市绿色发展新需求和新理念,2024年1月,该市发布新修订的《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本轮修订通过增加绿色生态城区评价等级“基本级”、修订评价条件、更新评价范围等,构建了一套能有效指导新时期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评价标准体系。此外,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还建立了“一年一自查,三年一评估”的动态评估体系,并开展试点城区的阶段性评估。
同时,上海还积极推动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监管机制。近年来,该市陆续制定出台了《上海市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关于推进本市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政策基础,推进建筑节能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迈进。
为推动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监管机制,2023年12月,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牵头、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实施建设的全国首个面向建筑领域、覆盖全能源和全过程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监管平台——上海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一期)建成并上线试运行。该平台最大的变革之处在于从原有单一电力监测向电、油、气、可再生能源等全能源监管的转变,促进能源流与信息流深度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和分布式消息中间件实现海量能源设备实时在线接入,利用分布式流式计算引擎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计算,使用人工算法提升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分析预测能力,结合城市三维地图与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城市与建筑能碳一体化、精细化管理。同时,该平台融合了建筑领域不同业务板块、系统平台资源的数据,打破了建筑能碳管理数据壁垒,实现建筑“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全生命周期监管,激活和挖掘建筑碳排放数据价值,真正让城市建筑节能降碳做到心里有“数”。
此外,上海还在全国率先引入建筑用能与碳排放限额双控的建筑节能限额设计理念,发布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新标准,编制办公、商业、酒店等系列公共建筑能耗限额标准。
《报告》还显示,2023年上海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行、绿色改造等环节,积极推进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其中,绿色运行阶段,2023年新增与能耗监测平台联网的公共建筑36栋,覆盖建筑面积254.8万平方米。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共有2231栋公共建筑完成用能分项计量装置的安装并实现与能耗监测平台的数据联网,覆盖建筑面积约1.07亿平方米。同时继续开展绿色建筑标识评价工作,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累计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含运行标识、竣工标识)共77个,总建筑面积超过838万平方米。更新改造阶段,2023年全市共落实530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另外,2023年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继续组织开展了“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评定”工作。2016年至2023年,该协会累计组织评定了115个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更新改造获奖项目,涵盖节约型机关、历史建筑、旅游、科教文卫、办公、商业、交通等多种建筑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