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建筑产业现代化

练就“智造”实力 打造智能工厂

——记中国二十二冶浙江明德高精度机械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

□记者 徐敏

“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我还有项重要的工作要完成。”位于浙江德清经济开发区的中国二十二冶浙江明德高精度机械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明德项目)近日已完成竣工验收,正在进行最后的移交工作,项目经理李旭则忙着整理该项目建设取得的各项成果。他告诉记者,通过两年的攻坚克难,项目终于优质按时交付,这要归功于项目团队不断增强的“智造”实力。

小发卡攻关,创造大效益

明德项目于2022年6月开工建设,规划定位为具有现代风格和先进制造业内涵的智能工厂,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括主车间厂房、工装车间、配套车间,办公楼、高品质员工生活服务楼、外附属项目等12个单体项目。

根据设计,该工程基础预制管桩总数为2394根,数量众多。同时,该项目还靠近京杭大运河,最小距离仅为45米。经地质勘查,项目地下水位较高,桩芯灌浆过程中存在地下水上涌的问题。“若此问题未得到解决,将影响桩芯混凝土的质量。”李旭解释道,由于桩芯混凝土浇筑无法进行返工,一旦出现问题,极易留下质量隐患。此外,若桩芯钢筋笼底部存在漏浆现象,会导致大量混凝土浪费,进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

为解决此问题,项目部于2022年12月成立了“德清摇撸QC(质量管理)小组”,由项目总工程师卞月品带领9位年轻的项目技术骨干组成。随后,小组成员通过查询专利检索平台及学术网站,搜索“桩芯止水”“丰水灌注桩”“管桩止水”等关键词,并海量搜索相关施工技术,最终查到一个相关技术的专利文本以及一个生活中可借鉴的发卡原理,由此激发了小组成员的创新思路,并确定了QC小组选题为《研发一种丰水灌注桩新工艺》。

卞月品介绍,通过采用这一新工艺进行钢筋骨架底部托板与桩芯空隙的封堵,成功解决了预制管桩桩芯混凝土浪费及地下水上涌问题,相较于现阶段采用的牛筋桶封堵方式可节约60%—80%的成本。“其中,小发卡发挥了大作用!”原来,借鉴发卡材质的韧性及发卡的造型,可以实现止水条和托盘之间的固定,且不损伤止水条。小组成员受到启发,经过头脑风暴法分析确认,桩芯填充时,在钢筋笼底部固定一圈遇水膨胀的止水材料,采用类似发卡造型的金属条进行固定,放入桩孔后膨胀,以解决漏浆及地下水上涌问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最终目标达成!”卞月品告诉记者,该项目在QC活动期间共施工灌注桩975根,使用“一种丰水灌注桩新工艺”施工的灌注桩有836根,节约费用334400元。同时,通过对新工艺的研发活动,年轻的项目团队也积累了宝贵的工程施工技术研发与应用经验。“下一步我们小组将以《提高钢结构柱混凝土包脚浇筑质量》为题展开研究。”卞月品说。

据悉,该项研究获得了2024年度河北省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成果竞赛一等奖,并已编制成《丰水灌注桩技术作业指导书》,用以指导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

新技术赋能,工地更智能

除了依靠人的智慧,明德项目还实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背景下多平台协作应用,对项目进行实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预判,以更加准确、科学的数据优化项目过程管理。

钢结构节点复杂、安装难度大;工期紧张、体量大;涉及的危大工程多……这些项目难点都被项目部专门成立的建筑信息模型管理实施小组一一化解。该小组由现场建筑信息模型专员、各分包专业负责人、各专业后台协同人员等组成,并在项目之初就确立了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目标,以此目标编制建筑信息模型应用计划,建立各专业实施流程,确保建筑信息模型各项应用落到实处。同时,运用多项软件建立各专业精细化模型,为后期成本管控、进度模拟、三维交底等提供信息支撑,辅助工程施工管理。

卞月品介绍,采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项目进行三维建模,让工地有了“智慧大脑”,整个项目真正实现了“可视化”,运行和管理更加高效。

例如,综合办公楼门厅位置层高8.4米,属于超危大模板支撑工程。为此,建设前期应用建筑信息模型软件建立高支模区域模型,并进行杆件受力安全验算,以辅助进行方案编制。同时,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高支模模架搭设方案进行可视化交底,直观表达出搭设过程中在质量、安全上所需控制的要点,确保交底质量,提高施工精度、准确度和可靠性。

在钢结构深化设计中,新技术的应用也是无处不在。项目团队运用专业钢结构详图设计软件,深化过程中共检查出构件之间相互碰撞216处,并及时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同时,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绘制高精度、信息化的专业模型,确保数控切割能够做到精度高、速度快、质量好,节省施工工期。此外,施工前还运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钢结构节点、钢结构整体安装进行预拼装,提前预判施工重难点以及安装过程中施工人员的安全风险点,做好相应准备措施。

相比传统看平面图施工,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能提前发现管道施工碰撞问题,不会出现返工现象。卞月品介绍,通过模型碰撞检测,检查出综合办公楼各专业之间碰撞点共833处,筛选有效碰撞点362处,由此对机电模型进行管线综合排布优化,并对复杂节点进行专项交底,优化了空间净高和管道排布的合理性,提高了工程整体的施工质量,节省了人工和材料。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结合双优化”项目成果,安全优质地完成了部分建筑施工任务。

据悉,该项目荣获河北省第四届建设工程“燕赵杯”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大赛(综合组)一类成果。同时,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也为该工程节约成本分项共26项,节约成本费用约500.3万元,减少返工率,节约人工、机械等劳动力。

2024-06-27 徐敏 ——记中国二十二冶浙江明德高精度机械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5754.html 1 3 练就“智造”实力 打造智能工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