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召开“历史街区数字化改造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该成果由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建科工集团江苏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
评价会邀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工程师周建龙为组长,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贺明玄、同济大学教授罗永峰、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金城、上海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姜文伟、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向民、同济大学教授卢昱杰为成员。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大区总工张耀林、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公司总工程师董凯、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大区科技部经理常明媛等项目主要完成人参加会议。
会上,常明媛代表项目组,汇报了该项目研究背景、关键创新技术及成果应用等内容。评价专家们审阅了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认为项目组针对历史街区数字化改造和整体功能提升的共性技术问题,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如下:
1.基于空地融合三维扫描技术,研发了逆向多属性信息三维建模、建筑-结构双向交互模型等历史街区数字化勘测关键技术,解决了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因原始资料缺失导致勘测与建模效率低、精度差等难题。
2.研发了承载-消能双功能模块化钢板剪力墙,提升了既有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减少了街区改造过程中的结构加固工作量;发明了轻量化折叠模块化幕墙单元,减少了更新施工过程中对原有结构的损伤和工作量,保障了建筑效果,提升了街区功能和品质。
3.发明了具有停车监测、无人驾驶车辆辅助控制、园区异常情况预警等功能的智慧装置与控制技术,解决了街区传统运维方式人力需求大、管理效率低等问题。
该项目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0件(其中发明专利5件),授权软件著作权5项,省部级工法1项,论文5篇。研究成果在无锡崇安寺改造、上海电话厂改造、杭钢工业遗产改造等项目得到了成功应用,经济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评价委员会认为该成果综合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承载-消能双功能模块化钢板剪力墙、轻量化折叠模块化幕墙单元技术在历史街区数字化建造和功能提升中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