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真平
作为一名在《建筑时报》工作了19年的记者,在陶遂老前辈面前还是一个“娃娃兵”。
陶遂,1926年12月生于江苏武进。他作为一名新闻老兵,也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见证人,在几近百岁高龄之时,仍旧笔耕不辍,从容地记录下城市变迁的历史。
前不久,为撰写《建筑时报》70周年纪念文章,本报的资深编辑、记者专程看望了《建筑工人》报(《建筑时报》前身)创刊元老陶遂。如今的他,已是四世同堂,生活和美幸福。在社区里,陶遂是热心公益的离休老干部。看到我们一行人来访,陶遂滔滔不绝地聊起当年事。
科班出身
1949年前,陶遂在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就读。学生时代,他曾现场聆听过刘佛年、施蛰存、方光焘等名家讲课,深感受益匪浅。后来战事起,陶遂在政治大学学习了三年即肄业。陶遂略感遗憾的是,当年清华、北大、南开在上海联合招考,他因错过其中一门学科的考试,失之交臂。1950年,当他再次报考北大,并收到北大东方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后,却因家庭经济原因,最终放弃了机会。不过,陶遂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理想并未止步。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华东新闻学院学习结业后,又在山东的《大众日报》、上海的《沪郊农民报》、上海市新闻出版处等单位担任编辑及秘书。1953年,陶遂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处调至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宣传部,着手创办《建筑工人》报(《建筑时报》前身)的工作。1954年5月1日,《建筑工人》报创刊,创刊词由陶遂主笔。从此,他与建筑业结下不解之缘。
深耕建筑业
当时从上海市新闻出版处调至上海市建筑工程局宣传部工作的共有三人,其中一人后来去了学校,另一人去了文联部门,只有陶遂一直留在上海市建筑工程局,直至离休。
在《建筑工人》编辑部的日子里,陶遂实地踏访了许多工地,包括上海展览中心(中苏友好大厦)、鲁迅墓及鲁迅纪念馆等重大工程。
上海展览中心是20世纪50年代上海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的俄式建筑群。由前苏联中央设计院和建筑工程部设计总局华东设计院合作设计。设计者是前苏联建筑师安德烈耶夫,结构工程师是郭赫曼和吉斯诺娃,加上中方总建筑师陈植、总结构工程师蔡显裕70余位建筑设计人员通力协作,共同完成2480余张设计图纸。
从1954年5月开工至1955年3月竣工,《建筑工人》报全过程记录了该项目的动态。后来,陶遂在《上海展览中心建筑史话》一文中披露了项目建设的更多细节。例如,这个项目首次采用了当时先进技术箱型基础负重,用钢筋混凝土浇捣一个长45米、宽45米、厚1米、高7米的空心大箱,在箱体上盖大楼,整个建筑物上下成为一体,可防止基础不均匀沉降。钢塔的吊装是工程一大难点。钢塔由华东建筑机具修造厂制造,全长51.8米(包括红五角星及框架支座)。因为当时的起重设备不够完善,工地上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井字架,用3台人力绞车提升吊装钢塔,并制作定向器,控制塔身在吊装时旋转。1954年10月15日,总重32吨的钢塔及红五角星成功吊装。钢塔顶点与垂直中心线偏斜仅5厘米,为钢塔总高度千分之一,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在装饰阶段,该项目共用花岗石6450平方米,使用苏州、沈阳产的红、白、绿多种大理石2400平方米。中央大厅的钢塔及五角星框架采用镏金镀金工艺,共用黄金300两,水银2400两。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材料的配置实属不易。
1956年1月,国务院作出迁葬鲁迅墓于虹口公园,并在公园内新建鲁迅纪念馆的决定。当年7月,两个工程先后在虹口公园开工。陶遂当时住在四川北路上海市新闻出版处家属宿舍,离虹口公园较近。他对这个工程非常关心,就经常在下班后、节假日往工地跑,与工地主任陈声远以及墓碑凿字工人十分熟稔。项目建设过程中,陶遂先后写了两篇新闻稿和一篇通讯,分别刊登于1956年7月11日及9月7日的《新闻日报》(1960年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1956年9月27日的《新民晚报》上。因为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他采写的报道,呈现出许多旁人难以获知的细节。到了20世纪90年初,陶遂又对原载于《新民晚报》上的通讯稍加补充,收入在《文史苑》中,并被北京的《人民政协报》(1991年4月26日)、美国纽约的《侨报》副刊(1997年11月28日)转载。
在深入采访中,陶遂对新闻记者这份职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陶遂语重心长地说道,写好新闻报道首先要学会与各种人打交道,而且要事先做好“功课”,采访时间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如他写鲁迅墓、鲁迅纪念馆的报道都是突破了“8小时”上班时间的局限。
1958年,陶遂与《建筑工人》编辑部其他两位同志响应号召,下沉到工地历练。之后,一直留在上海市建筑工程局下属建筑公司负责具体事务。1982年本报复刊,作为老报人,陶遂再次回到报社采编岗位,直到1986年离休。
壮心不已
离休后的陶遂依旧笔耕不辍,经常为报刊投稿。20世纪90年代,陶遂应虹口区政协之邀,担任虹口区政协文史委《文史苑》副主编,负责编纂文史资料。他还曾担任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二、三届理事和虹口分会会长之职。
在陶遂的书房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稿纸。年近百岁的他还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并且经常整理年轻时写过的稿件,附上心得。例如,在上海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出品的《我们的脚印》第七辑,陶遂发表了《回忆鲁迅墓、鲁迅纪念馆工程系列报道》一文。如同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性散文,陶遂追忆着当年现场采访、稿件刊发、后续的一系列经历。
作为新闻老兵、老报人,陶遂希望我们这些后来者在新闻写作一道上持续探究、领悟,为建筑业写下自己的一笔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