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好房子”大赛中,江苏南京赛题项目选址于雨花台区板桥新城,该新城紧邻南京主城区,主要聚焦于人居环境与商贸发展,并以年轻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对于年轻人的住宅需求,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解决方案是,通过深入关注并围绕年轻人的生活圈层,包括他们的父母、子女以及宠物等,解决一系列容易忽视的居住痛点。这些痛点包括但不限于全职妈妈在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个体在八小时工作之外寻求副业或兼职的灵活空间、下班后阅读学习或备考的个人空间,以及协助照顾孩子的长辈的独立生活空间需求等。
规划:城市绿谷
方案以“规划思维”展开“建筑设计”。从板桥新城的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北侧是强调生态环境的莲花湖休闲商业中心,南侧是商务CBD核心区,中部基本为住宅,设计范围内的厂区用地,刚好位于住区的几何中心,适合打造为住区服务的“社区中心”,但住宅用地刚好阻隔了社区中心与南侧带状城市公园的联系。为了消解用地带来的城市问题,设计提出“城市缝合”策略,在住宅用地内打造开放性的绿廊空间,方便周边住区能方便快捷地到达社区中心,打造舒适步行圈。
住宅采取板楼南北向布局,并顺应城市道路,局部转折,以获得最优的日照朝向和通风;同时结合“城市绿谷”理念,扩大中轴间距,以公共绿廊串联组团庭院,再通过建筑高度从中心往东西两侧逐渐升高,结合建筑绿化,最终形成绿谷的视觉感受。
在绿谷中,设计师设置了共享自习室、共享直播间、便利商店、便民诊所、社区食堂等公共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并提高绿谷的商业价值、增加绿谷的活力和安全性。
设计:立体城市+垂直森林
在住区设计中,设计师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精心规划了从全公共到半公共,再到微公共的递进式使用特征,构建了一个由“地面公园–甲板公园–空中合院”组成的三级公共空间体系。地面公园与城市环境无缝对接,形成无界社区,其中住宅底层采用架空设计,布置了更多公共性功能的空间,便于城市居民共享。二层甲板公园则针对小区业主的需求,设置了棋牌室、托幼所、医疗室、老年活动室等功能区域,这样的布局既满足了居民的日常需求,又兼顾了安全与管理。三层及以上为居住空间,设置了空中合院和天空花园,旨在打造邻里熟人社区,增进居民间的交流与互动。整个小区的绿化率从传统的30%提升至接近100%,为居住者提供了一个回归自然、满眼绿意的生活环境。
为适应这种三级空间体系,住宅的大堂也采取双首层设计策略,使得底层便于直接到达地面公园、二层便于到达甲板平台,大堂的内部空间也更灵活丰富。
单元:空中合院
该项目住宅采取市场接受度最高的一梯四户的板楼设计,旨在带来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效果。
公共区域设置了两层通高的共享花园,采取“邻里定制”的方式,由上下两层的八户业主共同商议、签署协议,由开发商统一建设和运维。该花园可以是主打玩乐的亲子模式、主打交流会客的休闲模式,也可以是主打运动的健身模式,目的是活络邻里关系,打造熟人社区,找回曾经四合院其乐融融的生活氛围。同时,空中合院和环廊花园的结合,可以有效柔化传统住宅冰冷的立面效果,以及弱化北侧核心筒突兀的体量感,让建筑被绿化包围,起到有效隔热节能、降噪减碳的作用,让高层住户也能真正回归自然。
户型:灵活弹性
在户型设计上,设计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力求解决生活中的痛点。比如,对于108平方米的边户,设计师引入了双钥匙入户的创新方式,并为老人配置了独立花园,以便老人能够自如地进出,享受独立而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为了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对于房间数量的不同需求,户型通过优化剪力墙的设置,进行了横竖厅的灵活可变设计。
文脉:历史肌理
厂区的更新也是设计的重点。通过对近10年厂区建筑肌理的分析,设计师发现原来的厂区是由几个大厂房加上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组合而成。而近两年,这些小体量的建筑已经拆除,空间显得空旷单调。为了还原原来的图底关系,设计增加了一些小建筑,形成大小体量组合的建筑肌理,试图找回曾经的场所记忆和繁华的空间感受。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实施了几块地块的联动策略,以一条充满活力的回环为纽带,将社区中心的功能与历史、艺术及文化元素交汇融合。此举旨在打造都市营地、创意集市、极限乐园和艺术长廊等多元化空间,为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提供兼职及休闲的可能。同时,二层设计采用架空连廊与底层交织的布局,以实现空间的有效联动。
在建构方式上,设计尊重并保留了原有厂房的结构体系,通过引入独立结构的盒子形式,在厂房内外进行组合设计。盒子内部承载社区中心的各项功能,而盒子外部则在厂房下方形成有顶的灰空间,为展览、休憩、观景及交流提供理想的场所。
在建筑设计层面,设计通过对已有元素的现代转译,打造了一个充满工业韵味的现代空间;同时,模糊了建筑的边界,加强了室内外场景的互动,使社区中心的功能与工业风格的建筑语言得以有机融合。
(中建西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