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建筑教育未来路在何方?

—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论坛观点集萃

□本报记者 陈雯

上半年以来,多个建筑类院校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等专业进行了各项调整,其中包括修业年限从五年改为四年制,设置智能建造类专业,部分院校撤销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可以修二学位等。而据最近“宁夏2024年理科国家专项985+顶级211录取排名”表,排名最后的几所院校不乏建筑“老八校”。由此可推,建筑类教育确实到了关键的转折点。那么,建筑教育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日前,一场关于“建筑教育的挑战与未来”主题论坛在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成立大会上举行,记者遴选其中部分观点,以飨建筑教育同行。

问题一:建筑教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应对除了具体的举措以外,高屋建瓴的思考点在哪里?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剑桥大学过去在建筑教育上的改革,与当下国内建筑教育形势有着相似之处,或可借鉴。20世纪初,为提升学科评估,剑桥大学试图将建筑系转型为纯研究机构,虽然许多无博士学位的设计型老师不得不提前退休或转为兼职,但使剑桥的建筑学科评估得到了提升,不过教学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原本的手工设计和感知教学方式逐渐被设计研究所取代,反映了大学科研化的趋势。在当前人居环境技术体系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已不足以支撑现代建筑设计教育。该行业需要重新定义设计能力,以设计研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仅仅传授已有的设计知识和技术。

中国建筑教育经历了从专业导向到艺术型再到综合性大学的演变,形成了多元生态。以南大为例,其作为文理综合性大学,其工科相对较弱且新兴,但文科和理科占据主导。因此,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说服学校及设计师认识到建筑学科不仅有益于文科,同样对理科有重要作用。在交叉学科的语境下,建筑学是最易与文科产生关联的工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院长王兰:我们最近在教学上探讨形成了三大战略。一是强化人工智能与交叉研究,以推进学科内核的增强。学科内核既要有排他性以确保专业性,又要有兼容性以拓宽学生前景。二是拓展更多应用场景。根据学生对就业面广的需求,以及国家战略发展要求,提供模块化课程以助推更多应用场景,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后的中微观设计和活动策划等领域。三是重焕教学魅力以助推学生成才。目前存在学生反映建筑学技术性不强、设计类型与需求脱节等问题,倒逼学校反思如何优化教学体系,让学生获得感更强。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王德才:当前建筑教育面临几个问题。一是建筑学科的招生优势正在减弱;二是很多学校开始放开了转专业的限制门槛,更加不利于建筑学招生;三是师资引进上在长三角范围内缺乏竞争力。在办学过程中,合工大建筑与艺术学院提炼了四大特点,首要仍是强调基础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培养,适当削弱其他内容;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思考如何在通识课程上做出改变,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三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或综合实践能力;四是坚持创新在教学中的一以贯之。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蔡志昶:当前我们面临的困难有三。一是招生与毕业的压力。2019年应学校要求,建筑学从3个班扩招至5个班,今年迎来首批5个班学生的毕业,招生与毕业人数的大幅增加带来显著压力。二是师资短缺。由于传统工科体系限制,设计类背景的老师难以进入学校,导致设计类班级虽扩张但设计师资严重不足,包括退休和新进教师中设计类教师的缺乏。三是学科评价与认可问题。建筑学科在传统工科体系内并非强项,学生和教师在学校评价体系中面临压力。学校对学科竞赛的认可主要集中在中国高教协会排行榜内的竞赛,导致学生参与其他设计类竞赛的积极性受挫,同时学校对行业期刊的认可与学科内的标准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师生在学术追求和职称评审中面临困惑和冲突。

目前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旨在推动建筑学院从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特别针对2024级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实验性调整。首先,高等数学的学习要求从一个学期增加至两个学期,并达到工科平均水平,以明确学科定位。其次,引入编程语言作为必修课,以应对新工科需求。这些调整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反馈,特别是对数学基础和编程技能的需求。同时,减少美术课程,并压缩了一年级的设计课程,以加强人工智能和编程能力的培养。这一转变旨在更好地适应建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问题二:建筑本科教育应着重行业技能培训还是通识素质教育?它的核心贡献或价值在哪里?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彤:过去建筑教育以专业教育或者说是行业技能培训为主,虽满足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但忽视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综合性大学中,单一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行业需求大时或可行,但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这种教育模式就会显露出问题。因此,建筑本科教育需注重通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广泛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多变的就业市场和人生挑战。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贺勇:浙江大学致力于培养专业的职业建筑师。然而,与此同时,学校亦高度重视素质教育,这一理念与职业建筑师培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关于如何重构建筑教育在当下的价值,浙大正在探索从建筑学向建筑科学转型,通过科研振兴学科发展。转型过程中,主要思路包括跨学科研究、深度校企协同以及国际化。跨学科研究面临教师惯性等挑战,但浙大通过引进非传统建筑学背景的人才,如材料科学和光伏技术专家,为建筑领域带来新视角和突破。

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教师蒋伟华:在美院教学体系中,通识与职业教学并存,如书法训练及建造、材料等课程的学习,便于学生未来转向不同设计领域。建筑专业的三维思考方式可适应各种艺术设计方向,因此不必过分严格区分教学类别。

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金江波:面对当前社会变革,上海美院致力于通过艺术赋能建筑与环境,探索建筑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同时加强跨学科合作,成立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以研究性培养方式培养面向未来需求的专业人才。我们期望通过关注人的行为和社区空间的活力营造,推动专业转型,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罗萍嘉:大学建筑学教育应更强调通识性,以适应当今高等教育普及化趋势。随着202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教育需求和要求发生变化。因此,建筑学教育应减少专业性,加强通识性,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空间与人的关系,为多元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24-07-29 陈雯 —长三角高等院校(建筑设计类)联盟论坛观点集萃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141.html 1 3 建筑教育未来路在何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