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营造

为平安工地护航 培训走在施工前

——访上海市机施教育培训中心校长黄士荣

□本报记者 吴真平

夏日炎炎,施工现场热火朝天,当一架架塔吊在上海工地上摇臂工作,如何筑牢安全的保险锁?上海市机施教育培训中心主动将培训服务送工地,为工地安全教育加码。

上海市机施教育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机施培训)成立于2001年,是由上海建工集团下属子集团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机施)全资创办。

上海机施是起重作业领域的排头兵,而机施培训的塔吊操作也是其最具特色的一个项目。

机施培训的师资力量包括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在内的行业专家、星级内训师等专兼职教师百余名。教学专用塔式起重机、履带起重机、汽车起重机、桥式起重机、高空作业吊篮、曲臂式和剪叉式升降工作平台、登高作业安全实训系统等专业培训装备和场地。

机施培训的校长黄士荣告诉记者,“有关部门对工地安全监管日益加强,现在机施培训每年培训大约12000人次,希望不断加强建筑工人的安全意识,助力平安工地建设”。

目前机施培训已得到上海市住建委、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上海市建设机械行业协会、上海市建设安全协会、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和授权,作为培训考核基地。同时,也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上海市人社局认定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投入巨资兴建培训基地

塔吊司机是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机施培训的塔吊操作考核是得到上海市住建委独家授权的。

学员从参加培训到考试大致需要一周时间。考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知识考核,第二部分就是到南翔基地实践操作。

南翔基地位于上海市郊,占地150亩。如此开阔的场地才能满足安置20余米高的塔吊的场地要求。

2012年,上海机施出资购买了一台塔吊,安置在南翔基地里专门用于机施培训的教学。

黄士荣告诉记者,“塔吊操作考核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上海机施选择购买设备而不是租赁的方式,既是为了保证我们学员的考试正常有序进行,也是保障塔吊的良好性能和学员的人身安全。前两年,一贯支持教育培训事业的上海机施,不但把设施、环境、位置等最优的2座大楼用来支持我们办学,为了提升整个行业的技能水平,又出资近80万元更新了教学专用塔吊。如果算经济账,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是亏钱的。”

由于塔吊司机属于技术工人,流动性比较大,加上现在技术更新迭代比较快,工地安全管理也在加强,参加完培训课程的塔吊司机在两年内还会进行一次复训。“安全是第一位的,”黄士荣说,“我们希望基于这个优势项目,为行业的安全生产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同时也追踪市场的动态变化。这样的考核模式得到上海市住建委的支持和赞赏。”

成才之路

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让技术工人持证上岗,也是让他们一步步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在上岗证培训的基础上,机施培训又与上海建工集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发了塔吊司机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我们最高可以颁发二级技师的证书,这是国家人社部认可的技师等级证书。通过培训教育,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人才。”黄士荣说。

有例为证。曾在上海中心大厦工作的塔吊司机李杰,当时是上海建工集团从贵州边远地区招聘来上海工作的,现在他已是上海机施的正式员工,并且落户上海。

黄士荣赞赏地说,“当时上海中心大厦最高处的塔吊就是李杰操作的。他本人十分努力,后来也通过了技师的技能评定。由于在上海中心大厦工地出色的表现,李杰被评为‘上海工匠’,正式落户上海。现在他还是机施培训的特聘教师,平时给学员们做一些重要培训。像这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更有说服力。”

与新质生产力共进

塔吊司机是一个既危险又辛苦的工作。高空作业的塔吊司机在操控室内往往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劳动强度非常高。

如果能把操控室放在地面,远程控制工地上的塔吊,那么塔吊司机人身安全有保障,劳动强度不也大大降低了吗?

目前机施培训正在开展塔吊远程控制技术测试,这个项目已经得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资助。

黄士荣说,这个技术开发是受上海港自动化码头的启发,码头物流管理可以远程操控。不过,码头场地比较简单,工地要复杂得多,而且每一个建筑工地的情况都不一样。

目前,机施培训正在与一家塔机制造商合作,还与上海电信合作利用5G通信技术,将塔吊与操控室远程连接。黄士荣说,“当前这项技术还在试验阶段,如果成功,在建设市场上肯定有推广价值。”届时,塔吊司机就可以坐在办公室里远程操作塔吊,而且在工作量不大的时候,可以同时操纵几台塔吊,在操作界面上任意切换。“这一技术进步也符合当下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黄士荣补充说。

主动送教上门

工地安全生产是工地管理基本要素,也是建设主管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黄士荣说,让培训走在施工前,提升工人的安全意识,规范操作人员行为,可大大降低工地事故发生的概率。

考虑到现场作业的实际情况,近些年,机施培训不断拓展服务新形式,主动送教上门,让施工企业既能保证施工进度,又能合理安排好工人学习。

黄士荣解释说,“现在工人出工地管理比较严格,我们就到工地现场去上课,在现场考试,这样对施工进度影响就比较小。”

现在,机施培训几乎每周都有培训送工地的服务,有时一个工地一周有好几次培训。一个班级平均70个人,一年下来累计培训12000人次。

开发新课程

目前,机施培训课程包括:土建和市政行业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八大员),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三类人员),建筑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一线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师、劳动关系协调员、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和工程测量员),以及企业内的初、中、高级和技师级技术工人的职业技能等级培养认定。

除此之外,机施培训还联合上海市建设机械行业协会、上海市建设安全协会、上海市金属结构协会等行业组织共同开发一些特色培训项目。

黄士荣介绍:“5年前,我们发现,随着登高作业车取代脚手架在施工现场推广使用后,管理比较混乱,安全事故多发。于是,我们就及时开发一些针对性的培训课程。”

课程先在上海建工集团内部强制推开。培训结束后,上海建工集团会颁发企业的培训结业证书。

“后来随着内训输出,我们与行业协会联合开发了许多课程,并且由行业协会颁发证书。这类培训持续了五年后,登高作业车的事故几乎没有了。”黄士荣自豪地说,“得到良好的市场反馈,登高作业车安全培训就成为我们独家的培训内容。”

比如BIM人员的培训,机施培训也是与行业协会一起联合开发新课程。几年前,黄士荣就觉察到,BIM在建筑市场上被广泛认可,从招投标到施工阶段都离不开BIM,因此BIM人员在整个市场上的需求量会比较大。黄士荣说,“我们每年开设一二期BIM培训班,及时满足市场需求。到今年,已是连续四年为包括上海机施在内的建筑企业培训了大量的BIM专业人员。”为此,机施培训特地投入八九十万元,新建标准的BIM考场用于培训考核。

前不久,机施培训申请并获批国内两大权威BIM考核点资格,意味着机施培训既能承办中国图学会的BIM证书的培训,也能承担人社部门的BIM考核,这对致力于开拓创新的黄士荣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

黄士荣说,“考核点获批以后,我们的BIM考场成为真正开放的考核点,可以直接面向社会一些中小企业培训;而以前施工企业要参加BIM培训,大多是集中在大学里,考试也不一定很及时。”

可持续发展

开发新课程,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机施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黄士荣坦言,“我们必须不断开发新课程。如果只是继续传统的培训项目,那么在市场上有二十多家同业竞争者,学校的优势并不明显。所以,我们需要敏锐的市场嗅觉,判断潜在的需求点,提前布局。近几年学校的培训收入构成里,新开发课程的贡献率不低于60%,像去年更是达到70%。这一举措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发展后劲鼓舞着每一个人。”

前几年疫情对机施培训的运营有一定的冲击。最困难的时期是在2022年,一年中正常培训的时间只有三四个月,但机施培训的员工收入却没有减少。根据防疫要求,当时机施培训及时调整课程安排,开发适合线上培训的课程。疫情过后,机施培训第一时间恢复了线下培训业务。

“这是因为我们坚持培养自有教师队伍!”黄士荣骄傲地说道:“这些年,学校精心培养员工成为合格的培训教师。学校18名正式员工,既是培训的管理者,也是培训的实施者。我们的师资力量也得到施工单位的普遍认可。”

黄士荣补充说,“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必须有自己的一支稳定的培训队伍。在最困难的时候苦练内功;当市场需要时,我们随时可以开班。所以,我们能够在疫情中生存下来。”

就这样,不断开发新课程,不断培养自有教师队伍。机施培训熬过了疫情的寒冬,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24-08-01 吴真平 ——访上海市机施教育培训中心校长黄士荣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201.html 1 3 为平安工地护航 培训走在施工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