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月29日发布《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全面介绍十年来中国能源转型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分享中国能源转型的实践做法。
白皮书指出,节能提效要啃“硬骨头”。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作为全社会能源消耗的主体,是节能提效工作的“基本盘”。通过全面实施节能标准、推广先进能效产品、淘汰落后产能,重点领域能效水平持续提升。
其中,关于推广绿色节能建筑方面,白皮书介绍,中国正处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中,为避免形成高碳锁定效应,中国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稳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快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截至2023年底,累计建成节能建筑面积达326.8亿平方米,节能建筑占城镇既有建筑面积比例超过64%,较2013年提升了近30个百分点,累计建成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超过4370万平方米。
在培育绿色能源消费新模式方面,白皮书指出,建筑领域广泛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电炊事等,积极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推动以电力、天然气、生物质、地热、工业余热等清洁低碳能源替代燃煤供暖,2023年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率近80%。
此外,白皮书还介绍了近十年来能源建设领域的多项成果——
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以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规划建设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累计装机规模达3728万千瓦。积极推进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广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光伏+农业”新模式,打开了农村新能源发展的广阔空间。截至2023年底,中国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达4.41亿千瓦、6.09亿千瓦,合计较10年前增长了10倍。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亿千瓦,占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40%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科学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和大型水电站升级改造。截至2023年底,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3.7亿千瓦。稳步推进小水电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截至2023年底,近4000座小水电完成改造升级,生态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沿海核电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代表“中国名片”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批机组陆续投运,“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正在建设,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电站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建成投运。
加强能源管网互联互通。为加强资源优化配置,中国加快建设横跨东西、纵贯南北、覆盖全国的能源网络基础设施,提升能源大范围远距离输送能力。截至2023年底,全国长输油气管网总里程约19万公里,其中原油管道3.3万公里、成品油管道3.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12.4万公里。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水电设计、施工、设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全球领先,世界最大单机容量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已在白鹤滩水电站投运。全面掌握“华龙一号”“国和一号”等大型三代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第四代核电技术,“玲龙一号”小型压水堆示范工程开工建设。
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中国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一大批标志性能源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有效解决了所在国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为所在国提供了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供应方案。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