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设计

山水相融 智慧共生

北京建院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地标

9月2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HENN海茵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迎来首个开学盛典。这一项目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实践成果,也是北京建院在国际教育建筑设计领域的又一力作。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项目选址于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这里汇聚了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及众多科技龙头企业等高端创新资源。2020年12月,北京建院与海茵事务所于联合中标该项目总体方案设计及一期工程设计,2021年12月项目正式奠基开工。经过近三年的精心规划与建设,项目于2023年8月顺利完成一期工程,并在今年4月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

校园总用地面积约34.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了地块优势,将校园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化学府。

规划理念

于山水中成画卷,于山水外为城郭

该大学校园的规划以“于山水中成画卷,于山水外为城郭”为主题,深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设计团队遵循“合一,智慧,多元,传承,生态”的五项核心原则,力求在尊重自然地形地貌的基础上,打造出既具有现代感又不失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

依山而起,逢水而安,校园整体布局顺应自然地势,形成了独特的山水景观。教研合一的理念贯穿始终,教学区与生活区紧密相连,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同时,校园设计还注重心意翱翔,通过丰富的空间形态和景观元素,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和灵感。

建筑布局

雁阵振翅,创新起航

一期校园建设主要包括行政办公、图书馆、生活组团、教研组团、食堂及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建筑。这些建筑以纵横交错的菱形网格为规划基础,在自然山水间编织出一个严谨精巧的空间系统。整体形态犹如一列雁阵,在松山湖科学城这片创新的天空中振翅待发。

作为雁阵的“领头雁”,图书馆不仅是校园的文化中心,更是城市的人文地标。其独特的悬挑镂空造型不仅引入了北侧的山景,还巧妙地串联起城市景观通廊,成为校园与城市之间的视觉焦点。

三大轴线,多元融合

场地地势南低北高,建筑群依山就势,形成了南北方向贯通的共享科研轴、教研组团内部庭院轴、生活交流轴三大轴线。共享科研轴随地势起伏拾级而上,串联起四大学院的创新资源,成为强劲的创新动脉。轴线上设置的共享实验室、共创交流空间、露台花园等多元化科研教学场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交流和协作平台。

与科研轴并行的教研组团内部庭院轴线空间则更为私密和围合,为科研教学提供了安静专注的环境。生活轴与教研轴平行并列而置,为师生提供了相邻、便利的生活配套辅助空间。整个教研建筑群通过平台、架空层、空中连廊等立体多元的形式予以整合,形成了极具岭南地域特色的空间形态。

新技术应用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边坡土方的创新性处理,将部分边坡支护桩与主体结构桩合用,既节约了工期和成本,又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图书馆结构则采用了基于建筑造型的“悬挂桁架+外立面桁架”体系,结合功能空间需求,形成了室内无柱空间,为师生提供了宽敞明亮的阅读和学习环境。

此外,项目还引入了得热模拟技术,对幕墙立面遮阳系统进行了定量精细化设计,有效提高了建筑的节能性能。同时,结合山地特点及海绵城市需求进行景观设计,设置了下凹式绿地、生态草沟、雨水花园等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构建了丰富的绿化体系,实现了校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全生命周期应用

智慧校园,未来已来

项目在数字化应用方面也走在了行业前列。基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技术应用策划以及国家、地方标准,项目团队制定了全过程数字化实施标准,并发布了实施导则指导项目数字化工作的开展。多专业协同工作模式的引入,使得复杂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净高管控方面,项目团队通过多专业三维协同工作,对管线紧张区域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方法,提高了空间利用率。同时,还构建了智慧校园数字化运维平台,实现了校园管理的高效与便捷。基于BIM三维模型的运维系统更是为智慧消防、智慧课堂、智慧场馆、智慧食堂、智慧图书、能耗管理、工单管理等相关业务提供了数字化运维前置呈现及管理功能。 (北京建院)

2024-09-09 山水相融 智慧共生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763.html 1 3 北京建院助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地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