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城市的更新不仅要强化保护利用,还要创造新空间、新功能、新价值。城市更新本质上是功能的提升转化,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设人民城市的需要。”上海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杭迎伟说。

公园绿地、街区景观、道路配套……在上海,把经济价值极高的地块用于民生福祉,为人民提供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设施,除了克服“寸土寸金”的诱惑外,还要面对土地资源紧张的现实瓶颈。为了破解难题,上海建工从设计到施工全链条参与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内环高架设施提升及功能完善工程(中山北一路——四平路),该项目全长2.6公里,设计周期20天,施工工期仅98天。为确保设施改造后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更有效满足市民便捷舒适的出行需求,在改造过程中,上海建工从技术、社会、文化不同角度进行方案制定与实施,采取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应用一系列快速高效的施工工艺,将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机融合。为最大限度压缩施工周期、减少施工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项目团队还采用了超高压水射流、预制节段防撞墙安装等施工工艺。

上海科技馆大修工程,这是展馆运营20多年后迎来的最大规模系统化更新。上海建工团队利用三维技术、全景拍摄、BIM等技术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修复,提高修复的准确性和效率,成功地对13个常设展区、影院、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了系统升级。

保护历史建筑最重要的一环是“活化”。在河滨大楼修缮项目中,为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上海建工项目团队对建筑外立面、公用厨卫设施、给排水及其设备、电梯间等各个要素进行全面修复和改造,使大楼重获“新生”。除了重现大楼艺术派的历史风貌外,为提升居民生活居住条件,上海建工还在历史空间中植入新的艺术和人文风尚,打造全新的河滨“会客厅”。

徐家汇空中连廊工程,位于徐家汇商圈,建成后将缝合徐家汇城市副中心现状分散的各商业单体,使区域内各地块有序连接,促进功能业态融合,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优化公共活动空间。在该工程建设过程中,上海建工克服周边交通密集、管线条件复杂且工程主体结构跨度较大等诸多困难,利用BIM技术建立工程模型,通过数据论证和模拟施工,持续完善项目方案,强化工期管理和施工管控,仅用1个月就实现了徐家汇空中连廊两座天桥的结构贯通,按节点目标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在上海船厂改建项目中,上海建工项目团队提出并运用球形风口、老船厂动力管道连接改造为剧场新风系统送风管等操作方法,既保留了原有老厂房的工业底蕴,又提升了建筑的现代功能,包括新建了一个非传统意义上的演艺中心,保留老厂房北侧设置观景平台,以多业态混合方式提升整个地区物业品质和档次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作为城市更新领域的专业实践者,上海建工依托技术创新及大型商业综合体建造优势,积极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整体解决方案,完美诠释了百联西郊购物中心整体改建项目“超级社区能量场”的定位。立足于上海西郊生活圈核心位置,上海建工在百联西郊项目中萃取出健康、活力、可持续的价值理念,重构建筑设计、空间场景、功能分区和业态组合,提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借助商场与社区的双向联结,为这个超级社区带来更新鲜的生活方式。

产业园区如何为青年人才解决商业、交通、居住配套,实现园区功能复合,是城市更新探索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元创未来中心项目中,上海建工在参与的科研地块中打造区域地标性高品质园区,产品类型主要为超高层办公,引导全球知名行业龙头企业进驻;在文体地块,将其定位为文体属性场馆,用于满足市民健身、学习、休憩、社交、展览、购物等多元化个性需求。

在临港南桥创新智造产业园项目中,上海建工参与打造以生产为主的多层和单层标准厂房、研发综合楼,并配套食堂和宿舍;产业园将重点引进美丽健康与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配件产业,承担起为奉贤区“东方美谷+未来空间”双引擎驱动战略赋能的使命。 (首席记者 张高青)

2024-09-16 张高青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6820.html 1 3 激发城市发展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