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4日,《南京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准,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以来全国首个获批的省会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批复意见指出,《规划》是对南京市国土空间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南京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南京城市性质是江苏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产业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等功能,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京篇章。
批复意见明确,到2035年,南京市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
根据批复意见,南京将系统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枢纽和国家物流枢纽,优化港口集疏运体系结构,完善多向联通、多式联运的对外对内通道,做好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预留,建设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统筹水利、能源、环境、通信、国防等基础设施空间,积极稳步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防灾减灾救灾设施区域布局,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完善城乡生活圈,促进职住平衡;系统布局蓝绿开放空间,营造更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人民城市。严格开发强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和土地综合整治。彰显城乡自然与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加强历代都城格局、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严格地下文物埋藏区空间管控,加强对城市建筑高度、体量、色彩等空间要素的管控引导,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促进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