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9月18日,国家疾控局、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公布《国家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行动方案》提出了10项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重点任务。一是健全完善多部门气候变化与健康工作协作机制。二是完善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三是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预警提醒。四是强化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动态评估。五是提升气候变化健康风险防范和综合干预能力,包括增强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协同能力,加强重点场所、脆弱人群气候变化健康适应与干预。六是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卫生保障能力,包括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增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卫生应急救治能力。七是增强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包括加强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抵抗力和恢复力,提升气候敏感疾病的诊疗能力。八是营造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九是加快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科技创新。十是推进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全球行动。
其中,在增强气候变化健康适应协同能力方面,《行动方案》提出,研究将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管理有效融入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造和竣工验收体系;强化城市与人居环境适应气候变化能力,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安全运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强洪涝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和供水保障;提高交通基础设施防灾抗灾能力。
在加强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方面,《行动方案》明确,将节地、节电、节水、节材的绿色低碳建设标准纳入新建和改扩建的医疗卫生机构规划和建设方案,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碳排放。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