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更新巡展·广州展开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何镜堂做《地域·文化·时代——漫谈城市更新中的老城市与新活力》主题报告。报告结合何镜堂院士历年来的作品,围绕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创新、老城市新活力两个部分展开。
城市更新的建筑创新要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何镜堂认为,城市更新是对城市老旧区域进行改造提升和更新的一系列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旨在提高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延伸历史文化,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生产全面发展。城市更新应该改善城市物质空间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指出,城市更新的建筑创新还应该体现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设计层面应当保留历史文脉建筑的原则性,历史地段风貌的完整性,以及新建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延伸。城市更新中的建筑创作还应该带动城市区域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融汇社会、经济、环境全面的复兴。
何镜堂以自己的工作室为例,探讨旧城更新项目有机再生的议题。何镜堂工作室原先是华南理工大学归国教授们的住所,已经有90年的历史。没改造前,这片区域已经荒废。整个区域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区域内有大量的果树,绿意盎然。项目改造持续了十几年,分四期进行。何镜堂介绍说,改造原则是按照一个整体的环境去更新,保留原来的肌理,不动建筑的原貌、造型,最终形成一个内向型、园林建筑的工作环境,又可以分割成不同空间使用。
地域、文化、时代融合的城市设计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永庆坊视察,提出了“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老城市新活力,阐明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要妥协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实现内涵式与时俱进。
何镜堂及其团队结合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探寻城市更新中“老”与“新”的内在逻辑。何镜堂说,地域、文化、时代,三个简单又隐含无限可能的词汇共同融合构筑了他的建筑创作构思的源点和哲学基础,可以归纳为“两观三性”论,即建筑要有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一个合乎逻辑的设计构思过程,常常是从地域中挖掘有益的“基因”成为设计的依据,从文化的层面深化和提升,与现代的科技和观念相结合,并从空间的整体观和时间的可持续观加以把握,创作出“三性”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
何镜堂认为,城市建设应当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推动“老”与“新”的共存与共生,守正创新、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要从整体上考虑城市风貌特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思考风貌的延续,并高度重视城市风貌营造过程中地域、文化和时代和谐统一的问题。
以建筑记录国家与时代
何镜堂还谈道,建筑师除了做一些好看又好用的建筑之外,还应该直面社会需求,以建筑记录国家与时代。他说,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建筑师通过事件来做作品,建筑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要求。比如谈到2010上海世博会,人们很自然联想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谈到国家公祭活动,就会联想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来我们都不在了,但是这个事件还在,这个历史还在。一谈到历史,人们就会谈到这些建筑。所以,我认为建筑师有责任来记录这些东西。”何镜堂说。
(首席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