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世博会184天运营期间的最后一次论坛上,世博会组织向世界发出了邀请,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日10月31日确定为世界城市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这是170余年人类现代世博史上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盛会,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故事,至今仍然让人记忆犹新。明年是上海世博会举办15周年,我们对世博最好的传承就是把世博精神永续流传,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作为从2001年开始参与世博申办、筹备、举办整个过程的一个世博人,回溯这场世界闻名的盛会,我认为上海世博会至少留下了五大精神财富。那就是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
我主要谈: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三个方面。
就科技创新而言,上海世博会在园区规划设计、场馆建设和园区运营方面充分展示世界科技的创新成果,当时园区内投放1000辆新能源汽车,整个世博会期间载客超过1亿人次。上海世博会的太阳能运用在当年是亚洲之最;我们所使用的“植物墙”在当年是全球之最。今天,创新已然成为引领这座城市发展的第一动力,上海也在全力地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我们连续举办一系列世界级的科技大会,如连续七年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围绕核心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赋能等,集中展示人工智能催生的新业态、新场景,让人充分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又如连续六年举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汇聚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海内外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创新未来,推动基础科学,国际合作,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科学界的年度盛会。科学家们盛赞,上海的空气中振动着科技的力量。再如,今年刚刚举办的ESG全球领导者大会,围绕可持续发展、科技与公益、绿色金融等深入探讨,努力推动全球ESG合作。我们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反映出一座城市对未来的远见和洞见。世博精神始终在科技创新的激励和激荡下向前推演。
就文化多元而言,上海世博会当年持续了184天,一共举办了22900场文化娱乐活动,日均100场,生动诠释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中华精神,讲述了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世界大同理想。今天,上海正在积极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我特别要谈到正在举行的第2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艺术节,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了很多平台,集聚了全球资源,创新文旅联动。以文会友,以艺润心,以美育人,文化在润物细无声中直达人心,文化的千姿百态涌动着生机,积蓄着力量,世博精神始终引领我们促进全球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生生不息。
就合作共赢而言,上海世博会不仅仅是上海的,是中国的,更是全世界的。上海世博会在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累计有7308万人次参观,创下了历届世博会之最。在世博园区内,我们迎来190个主权国家、56个国际组织,我们建造了42个国家自建馆、18个企业馆、80个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馆。因此,世博会是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大平台,带来许多合作共赢的积极成果和新机遇。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深度链接全球大都市,上海一直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从1989年10月起,上海每年举行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30余年,全球顶尖的企业家每年秋天相约上海,聚焦世界智慧,携手共赢未来。今年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的主题是引领范式变革,扩大开放合作,深化新时期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家加入这一行列,为上海发展贡献全球智慧。我认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成事、办好事、办大事,世博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保持开放胸怀,迎接世界、拥抱世界,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壮大我们自身。
如果说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是上海世博会留给我们的启示,那么我们隆重纪念的世界城市日则是上海世博会留给世界宝贵的财富,这份财富需要进一步地发扬光大。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世界城市日检验了上海世博会留下的“以人为本”理念。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通过了《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聚力人类智慧为城市创新和谐发展不懈追求与奋斗。经过全世界的努力,2013年12月6日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193个成员国一致决定,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这是联合国成立79年以来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也是第一个由中国倡议设立得到国际社会支持并经过联合国大会批准通过的国际日。今天,中国城市化持续稳步推进,到2023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6.16%,绝大多数人已经居住在城市,现代城市建设中将“人”作为核心对象,因而“以人为本”这一结论是明确的。
第二,深化了对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先后在中国上海、意大利米兰、厄瓜多尔基多、中国广州、英国利物浦、俄罗斯叶卡捷林堡、肯尼亚纳库鲁、埃及卢克索等地举行,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真正做到了世界城市日有世界城市纪念。每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都契合当时全球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热点。今年的主题是“共建人民城市,共建美好生活”,相关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各国城市相互交流合作的平台,为在全球范围内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世界城市日提升了我们自己,也就是上海的人民城市建设受到世界城市日每年推动。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地,是自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到今天唯一一座如此这般努力弘扬世博精神,弘扬“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城市。每年上海都与联合国人居署和国际展览局合作发布一版《上海手册》。截至去年各版《上海手册》一共收录了48个国家和地区203个案例,提出了200多条政策建议,已经成为联合国可以更新的国际文件。去年,我们首次颁发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这是联合国在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高级别的奖项,今年上海奖首次走出国门,在埃及亚历山大港颁发。与此同时,2024年《上海手册》英文版也同步发布,体现出世界城市日的世界意义和全球共享。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化的起点,这座城市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提出“人民城市”理念,上海在这方面做出了多个全国首创的措施,以领风气之先的姿态积极实践。城市治理可圈可点,作为世界城市日的启航地,上海未来也应当在人民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前面。
我提三点建议与各位分享:
第一,科学规划,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科学谋划,引领人民城市长远发展是最根本的。明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谋划之年,我们应当充分体现上海这座城市的决心、远见和魄力。在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重民生发展,一定要重内涵发展,一定要重内容的发展,一定要重服务的发展。第二要打牢基础,要以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民城市建设的基础,要扩大开放举措,加快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上海唯有开放、只有开放才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三,共建共治共享,人民城市是一个共同体,必须加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尤其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交流和交融,特别要让人民、市民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审者。城市建设的题目是时代出的,是我们每个人作答的,是历史来评判的。
上海世博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应当更好传承世博精神,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城市的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文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2024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上海主场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