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综合新闻

建筑垃圾整治进度刷新 各地加快完善处置能力

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十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非法转移倾倒固体废物领域),公布的五个案例中有四个与建筑垃圾相关。今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上海、重庆、武汉等多个省(市)存在建筑垃圾乱堆、乱倒、乱弃的现象。10月底,住建部会同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及国家铁路局,开展全国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

据中国环联公布的数据,当前我国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存量是生活垃圾的10倍,增速是生活垃圾的6倍,成为第一大城市垃圾源;包括2023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达到32亿吨,2026年产量可能突破40亿吨。

各地建筑垃圾整治工作进度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周文娟指出,建筑垃圾的增长量与人类城市的发展相关。200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09%,而到2020年则达到63.89%,发展带来了建筑形式的变化,平房变楼房,多层变高层,建筑垃圾回用的量少了,排出就多了。同时建筑垃圾的大量侵占,反过来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增加城市管理和建设成本,也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据了解,从10月中旬开始,全国各地就已经有部分地区陆续启动了专项整治行动。10月16日,绵阳市住建委召开《绵阳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培训暨全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工作动员部署大会;随后,10月22日,福建住建厅会同省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召开了全省建筑垃圾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部署会;10月24日和10月25日,辽宁省朝阳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相继召开了全市城市建筑垃圾专项整治部署会。此外,11月26日,上海市城管执法局也召开了50家建筑垃圾领域重点企业集中座谈普法会。

建筑垃圾整治工作的不足

相关专家表示,客观上,需处理的建筑垃圾数量庞大而处理能力严重不足。上海建筑垃圾年处理量达4500万吨、北京2300万吨、广州1500万吨,全国建筑垃圾处理量达14亿吨以上。如果全部填埋处置,需要库容近10亿立方米。目前的现实是不仅综合利用能力不足处理量的1/10,而且没有几座城市拥有规范的填埋场。主观上,政府管控能力不足,相关主体存在投机、侥幸心理。主体多,层层分包,衔接松散。缺乏相互监督,助长了一些处理主体的投机心理和侥幸心理。如建设单位为逃避污染者付费的责任,刻意压低建筑废物处理费,施工单位为了节省费用冒险偷运偷排。在政府管控能力不足的条件下,这类投机、侥幸心理一再得逞,让偷运偷排和随意处置等非法行为肆意猖獗。

以上海为例,建筑垃圾非法倾倒已成为上海罹患的“超大城市病”之一,周边省份亦深受牵累,仅2023年就有上千万吨工程渣土去向不明,其中多数被非法倾倒。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表示,上海市虽然建立了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但主管部门发证时把关不严格,发证后监管不到位。督察组核查了2023年951个土方完工项目,渣土申报处置量少于产生量30%以上的达到289个,少报约4500万吨。经通报后,上海市也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加强了建筑垃圾全链条、全过程闭环管理,并对《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进行了部分修改,10月28日,修改后的《上海市建筑垃圾处理管理规定》已开始公开征询意见,未来有望公布施行。

政策刺激建筑垃圾整治推进

今年以来,随着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推进速度加快,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地方性政策。仅9—10月,就有《四川省城市建筑垃圾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行动方案》《杭州市建设工程建筑垃圾减量化工作实施办法》《贵州省关于加强城市建筑垃圾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山西省建筑垃圾治理及资源化利用专项规划》《拉萨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等政策出台。

伴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建筑垃圾处置项目也逐渐活跃。例如,9月29日,海南省东方市建筑与装修垃圾资源化协同处置特许经营项目招标,项目预算约1.6亿元,项目期限为41年。10月8日,北京市密云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项目招标,项目预算金额为10560万元,服务期3年。 (本报综合报道)

2024-11-28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7756.html 1 3 建筑垃圾整治进度刷新 各地加快完善处置能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