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佩岚
12月19日,以“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题的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第四届总工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聚焦科技与产业融合的新高点,通过深邃的行业洞察和丰富的实践案例,预判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为建筑业精准施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提供指导。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易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江小群,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徐建、刘汉龙,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理事长刘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新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李吉勤,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总工程师工作委员会理事长毛志兵等嘉宾,以及土木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3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易军在致辞中指出,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新产物,正成为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数字化、工业化转型的重要力量。当前,中国建筑业面临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历史性机遇,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有助于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江小群认为,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引擎,推动建筑业全面高质量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他强调,住建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制约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以夯实基础、深化改革为主线,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升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
毛志兵在发言中强调,面对科技支撑、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促进建筑业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要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三造融合创新,“四化”(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国际化)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数字化赋能、工业化筑基,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玉生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介绍,面对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中铁建工致力于发展智能建造、智慧运维、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变革。
本次论坛汇聚了两位院士及众多行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
肖绪文院士在题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研究与思考》的演讲中阐述了建筑装配化的相关概念,分析总结了推进建筑装配化的意义、要求及目前存在的问题,重点介绍了其团队近年来研发的几类新型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最后就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提出思考和建议。
传统工程建造中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及固弃材料难以降解的问题,阻碍了我国“双碳”目标的实施和工程建造技术的进步。刘汉龙院士在演讲中介绍,其团队基于土木工程建造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转型需求,提出了生物建造的概念,构建了生物建造体系,并围绕微生物建造、植物建造、动物建造和仿生建造4个类别,从生物建造理论、技术、材料、装备、检验检测和工程案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展望了生物建造的发展前景。
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正刚提出,充分挖掘、运用好BIM技术的信息与价值,通过BIM技术将建筑的设计成果传递至成本、施工、运维阶段,实现数字设计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最优解”。他强调,将精益和数字化相结合,将精益和BIM相融合,才能打造出真正的精细化管理“新模式”。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晋勋指出,智能建造是建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系统集成的建造模式。他的演讲从产业生态和工程项目两个层面定义了智能建造,构建了涵盖智能设计、智能建造控制、智能生产、智能仓储物流、智能建造施工、智能建造验收等六大系统的智能建造系统架构,搭建了产业智能建造及项目智能建造系统,给出了智能建造技术的发展路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设计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刘东卫提出系统观念上全面认识社会经济与老龄化及其住房保障、绿色低碳、新型城镇化与城市更新、建筑产业转型等发展课题,要在战略层面上注重住房发展方式转变,在品质层面上注重居住产品质量提升与供给,在产业层面上注重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明确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式创新、体系构建、产业转型方面的整体方法与实施路径。
此外,比利时外籍院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李国强,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杨庆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副院长李迅,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建筑技术处副处长马欣伯,中国建筑先进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开强,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陈宏达,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吉明军等演讲嘉宾页在论坛上分享了土木工程领域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建筑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