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绿链同行,碳求共赢——建筑碳信用产品上市仪式”在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宝地启园举办。
建筑碳信用是一项机制创新,对公共建筑领域节能改造、能源管理等自愿减排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将相应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在绿交所登记、交易,从而聚焦服务于建筑碳减排,有效补充现有碳市场机制。仪式上,来自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的首个建筑碳信用项目——上海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节能改造项目、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北塔节能降碳改造项目及天津联合信用大厦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于当日正式挂牌。
其中,上海宝山区吴淞中心医院节能改造项目是国内首个公共机构建筑碳信用产品。该院已有90年历史,服务周边20余万居民的健康。2020年9月,医院启动改造,如今门诊大楼已变成名副其实的节能建筑。
中冶检测上海公司首席专家、上海(宝山)绿色低碳评估认证研究院院长金立赞说,改造前,医院在能耗方面有“一高一低”的特点,高是指高能耗的溴化锂空调系统,低是指低能效的冷却塔系统。同样是20℃室温,改造后的磁悬浮节能空调可节能40%。另外,医院手术室及许多大型设备需要24小时连续运转,照明也是能耗“大户”。改造方通过数字化节能监管平台等软件,大幅降低建筑供暖、照明、输电等环节的能耗需求,由此带来运营成本的显著下降。
据金立赞介绍,节能建筑要变为建筑碳信用产品,需要经历三个步骤:一是公共建筑实行节能降碳改造,二是委托第三方机构审定项目并核查减排量,三是提交绿交所审核登记。吴淞中心医院节能改造项目历经四年走完了这三个流程,并以“吴医降碳”的名称在贵州省绿金低碳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个公共机构建筑碳信用产品。
将节省下的碳投放到碳交易市场流通的过程中,核算是重要一环。据中冶检测认证上海有限公司绿色低碳研究院测算,改造前,吴淞中心医院每年的碳排放基准为7319吨,经过改造,医院2022年实际排放6006吨,2023年实际排放6269吨,两年合计减少碳排放2363吨。
当天,国内首个《建筑碳中和声明标准》,以及长三角首个《宝山区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导则》也在仪式上同时发布,为推动绿色低碳实践提供了更多依据和指引。
今年以来,上海市宝山区充分发挥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优势,以建筑领域降碳为突破口,创新打造“绿色建筑+碳信用+绿色金融”转型发展的“宝山模式”,营造建筑碳信用合作生态,成为了绿色低碳相关标准首发地、建筑碳信用产品首发地。宝山区委书记李晨昊指出,当前,宝山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供应链先行先试和核心功能区建设,率先在上海市构建首个区级绿色低碳供应链体系,打造了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引育了一批链主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未来,宝山将拓展绿色发展空间,加快打造碳中和产业园“南部总部服务、中部研发中试、北部生产制造”的全链条格局;将做强绿色服务功能,发挥宝山“六大产业”等创新优势,构建多主体、全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将打造绿色产业生态,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创新场景生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