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首席记者 徐敏 通讯员 刘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五矿所属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表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正是推动建筑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今年,袁斯浪再次带着关于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多项建议参加全国两会,在加快完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关法律法规方面,他指出,当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市场渗透率不足1%,亟需通过系统性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破除制度性障碍,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袁斯浪指出,当前我国钢结构住宅市场已形成“国家战略统筹、技术标准支撑、地方创新实践”的协同推进格局,但随着行业从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发展,现行法律法规体系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法律适用滞后、监管机制脱节、激励约束失衡、央地协同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钢结构装配式住宅高质量推广的核心瓶颈。例如,现有的《建筑法》等建筑法律法规,主要针对传统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对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特殊设计要求、施工工艺、验收标准等缺乏明确规定。特别是在质量标准和施工规范方面,由于缺少系统性法律支持,导致行业内存在较大的技术和操作差异。
对此,袁斯浪提出:
要加快专项立法进程,构建全周期法律支撑体系。建议以顶层设计为突破口,在《建筑法》修订中增设“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专章,明确其作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核心载体的法律地位,同步推动《绿色建筑促进条例》《建筑产业现代化条例》等配套法规制定,形成“专项立法+行业标准+地方细则”的三级法律体系。
要建立穿透式监管体系,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针对行业监管碎片化问题,构建“机构重组+技术赋能+协同治理”的新型监管框架。
要优化市场激励机制,建立双向调节制度。构建“靶向激励+刚性约束”的政策组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构建央地法规协同机制,破除制度性壁垒。针对地方保护主义与技术标准割裂问题,实施“立法协同、标准统一、利益协调”三轨并行的改革策略。
要深化循环经济立法,创新全生命周期治理。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建筑纳入循环经济立法框架,构建“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再生”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袁斯浪还强调,立法需聚焦三方面制度创新:一是建立强制应用制度,将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纳入政府投资项目的法定技术目录,明确保障性住房、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采用钢结构装配式技术,并分阶段设定推广比例目标;二是完善技术标准衔接机制,由住建部牵头制定覆盖设计模数化、构件标准化、施工装配化的全流程技术规范,重点解决与传统现浇建筑标准冲突的问题;三是构建政策协同网络,中央层面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对示范项目提供定向支持,地方配套出台容积率奖励、审批流程简化、用地指标倾斜等“政策包”,形成法律强制性与经济激励性的双重驱动,引导行业从试点示范转向规模化发展。 顾学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