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加强沿边产业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

本报讯(记者 何梦吉 通讯员 马新政)“沿边产业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与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沿边地区作为连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前沿枢纽,承载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优化生产力布局、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重要使命。”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重点关注“加强沿边产业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这一热点。

宋海良认为,从国家战略角度看,沿边产业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从区域发展角度看,沿边产业区是破解边疆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核心抓手;从对外开放角度看,沿边产业区是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的关键平台;从国家安全角度看,沿边产业区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增加战略回旋空间的重要载体。

如何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助推沿边地区成为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宋海良建议可以从四个方面综合发力:

一是释放区位优势,打造开放型经济枢纽。做强口岸枢纽经济,推动重点口岸扩能升级,完善跨境物流基础设施,打造“通道+枢纽+平台产业群”立体化综合化口岸体系。深化跨境产能协作,依托中越跨境合作区等载体,布局跨境产业链,推动与毗邻国共建“两国双园”协作机制。创新开放平台功能,统筹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平台资源,赋予差异化政策权限,叠加自贸试验区、边境合作区政策优势,探索跨境跨边双向园区新模式,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

二是强化政策集成,构建兴边富民保障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针对沿边产业园建设、口岸基建、产业配套和民生保障等重点项目,简化财政补贴审批拨付流程,建立补贴资金直达项目机制,同时加大特别国债支持力度,并在涉税涉费事项上给予奖补。

三是深化区域协作,构建利益共同体。强化跨省双向协同与央地协同攻坚,支持央企与地方共建“飞地园区”,承接东南部制造、纺织、电子等产业组团转移;设立跨部门央地工作专班,进行重大项目跨区域资源协调以达到项目运营自平衡。优化东西部协作路径,健全长三角、珠三角与沿边地区定向结对机制,探索“东南总部+沿边基地”“东南研发+沿边制造”分工体系。

四是推动“八网融合”,打造零碳产业园区新范式。坚持全要素融合,以能源网、交通网、数字网、水网、生态网、产业网、健康网、文化网“八网融合”新模式,构建“口岸+园区+城镇”绿色发展示范样板。发展数能融合特色产业,依托区域内清洁能源优势,在红河等地建设具有国际辐射力的绿色算力中心,探索构建智能算力供给体系和跨境算力合作新机制,抢抓承接南亚、东南亚地区算力需求增长外溢的发展契机。

2025-03-06 何梦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455.html 1 3 加强沿边产业区建设,打造产业转移“优选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