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轰鸣的建筑工地、“挂图作战”的项目会议室,每天都有一个身影来回穿梭,安全帽下低束的长发格外醒目。她是孙琳琳,中建二局二公司华东分公司的一名女性项目经理。从资料员到项目书记,从幕后协助到统筹全局,她用二十几年光阴在钢筋混凝土中浇筑出属于自己的职业轨迹,用她特有的细腻与坚韧,为冰冷的建筑注入温度。
2004年,孙琳琳以资料员的身份踏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项目工地。初入行业,她形容自己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白”:钢筋绑扎的间距、混凝土送样的规范,甚至如何填写施工日志,都要从头学起。白天追着工人问实操,晚上抱着规范手册“死磕”。她笑着说到自己当时的样子,像块海绵,不断吸收着工地上的每一点经验。
当时是她第一次从办公室转到项目上,十几万平方米的工地上仅有10名管理人员,她身兼数职——整理资料、送检样品、协调后勤。提到最让她难忘的,是项目接连通过总公司、山东省乃至国家级检查时的场景。通过项目上所有人铆足力气获得成绩,这份集体荣誉感,成为她扎根建筑行业的初心。
从幕后走到幕前,2022年接手的南京葛塘G23项目是孙琳琳职业生涯的又一转折。领导将这个项目的重担交到她手中,相信她可以做好。她坦言道,这是鼓励,也是压力。
项目团队几乎全是“新手”:除她本人、安全总监、物资经理以及水电安装是老同志,项目上的总工、生产经理和质量总监都是“初出茅庐”,剩下的全部是参加工作两到三年的年轻人。孙琳琳一到项目上,就立下规矩:“我给你们带路,错了我来担责。但所有人必须拧成一股绳!”紧接着,她协调各部门,打破壁垒,要求技术、安全、质量人员共同参与交底;每天带团队跑现场,深夜驻地抢工期;自掏腰包买西瓜为工人消暑。渐渐地,孙琳琳成了大家口中的“孙姐”,“孙姐”也成了工地上的“定心丸”。工人遇到难题总爱找她,都知道:“这是个女项目经理,而且有事找她绝对好使!”
在她看来,做项目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与情的联结。疫情期间,她冒着感染风险为隔离同事送餐;员工母亲重病,她主动垫付医药费;为解决职工夫妻两地分居,她跨项目协调只为家人团聚……项目就是大家庭,谁有难处都不能落下。一次,有个年轻员工因与劳务班组冲突受委屈,躲在宿舍不敢出门。孙琳琳得知后,第一时间约谈劳务班长,要求必须当面道歉。强硬的态度背后是她对团队的守护。如今,这名员工已成为项目骨干,当时的项目虽然结束,但遇到解决不了的事情,他还是会时常请教自己信任的“孙姐”。
项目上的孙琳琳是“火车头”,带着大家前行;她还是一个大家长,让大家以最快的速度、最正确的方式往前走,然后平平安安做完项目。她坚信,作为一个负责人,就要走到最远处,下到最黑处,攀到最高处。因为越是那种地方,越容易被别人忽略,越容易有安全隐患。
面对“女性不适合工地”的观点,她直言,这种看法往往源于自我设限。“女性能为母则刚,也能为热爱的事业坚韧不拔;女同志更细腻,能察觉员工情绪波动,沟通时也更有亲和力。”她曾发现项目总工连续两天情绪低落,追问才知其母发生车祸,急需手术但费用高昂,她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经济援助。就是这样一桩桩、一件件地暖心举动,让团队凝聚力倍增。如今,她带领的项目多次荣获“江苏省文明工地”“全国AAA级安全标化工地”等称号,用实力证明“性别从不该是能力的标尺”。
问及未来,她目光坚定:“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进步,便是对初心最好的交代。安全帽下的挺拔身影,正用女性的韧性与建筑的刚性,碰撞出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火花。”
(见习记者 任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