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特稿

曾卓 赋予工程“温度”和“硬核”

家住武汉长江二桥边的曾卓,从小就对桥梁结构充满好奇。后来她顺利考入“梦中情校”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从此与桥梁结下不解之缘。

从本科到研究生,曾卓在华中科技大学度过了宝贵而充实的七年。她从一名桥梁领域的新手成长为优秀的科研人员,更以研究生成绩第一的排名被导师高荣雄举荐给中交二航局武港院。

中交二航局的桥梁建造技术位列国家的第一梯队,堪称我国桥梁建造的“梦之队”。中交二航局也是较早“出海”的央企之一。中国交建承建的斯里兰卡科伦坡外环高速公路南段是曾卓参与的第一个海外EPC项目。2011年左右,我国设计的大型海外项目较少,国外使用的很多规范并没有译本。曾卓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优秀的外语沟通能力,为项目团队翻译英国标准及当地设计标准,并赴现场开展桥梁设计工作并肩负与海外咨询工程师的沟通工作。她与技术团队开展《中英标准体系路桥设计及施工技术对比研究》课题研究梳理出规范制定背后的技术背景、制定依据和理论基础,形成可供设计和施工人员方便使用的技术指南,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工作效率。相关成果又应用于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延长线第四合同段、援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东湾快速路等多个“一带一路”重点项目中。

经历多个海外项目的历练,曾卓亲眼见证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各个维度的提升和扩大。她带领技术团队在海外项目积极推广使用中国规范,为中国规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标准的国际化程度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她也发现,无论从装备还是施工效率上,中国建造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过在精细化程度和绿色环保方面,同发达国家的承包商还有一些差距。她相信,在中国夜以继日的追赶中,这些差距会逐步缩小。

2014年,曾卓作为桥梁专业负责人参与到港珠澳大桥香港段接线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在中交二航局科技馆,曾卓指着港珠澳大桥节段梁模型向记者介绍说,香港段桥梁主体采用节段预制拼装箱梁进行施工,将一个个2~3米长度左右的梁段,用“串珠子”的方法进行施工。常规的节段梁整体吊装施工工法,香港段采用的是逐跨悬拼施工工法,施工效率相较于传统工法提升2~3倍。传统整垮拼装节段梁桥跨长度一般为50~60米,而香港段最大跨径为180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香港段5714个节段,每一个节段宽度、高度、预应力孔道各不相同,这不啻是巨大的挑战。为攻克难关,曾卓带头研发节段梁制图软件,可直接将孔道坐标精确转化为图纸语言并一键完成标注,极大地提升了设计的准确性和设计效率。基于港珠澳大桥香港段的设计经验结合项目实际生产需求,曾卓继续带领技术团队开展《基于短线匹配法的UHPC主梁结构及预应力标准化设计方法》《新型装配式梁桥上部结构绿色工业化建造技术研究》节段梁的研究成果由体内外混合配束节段梁向全体外束节段梁发展,并将相关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助力中交二航局成功中标沈阳至海口国家高速公路荷坳至深圳机场段改扩建工程项目,帮助解决马来西亚RTS项目全体外预应力节段梁施工难题。曾卓告诉记者,他们的创新是根植于实际工程中的需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发挥作用,让企业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助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业十余年,从公路行业转到市政设计行业,目前曾卓已是中交二航局武港院市政设计院总工,肩负起市政板块(路桥、水务环保等)业务提升工作。曾卓认为,市政行业对于设计需求更为精细,景观要求更高;女性视角让她更擅长捕捉市政公用设施的使用者的细腻需求,将“人性化元素”“美学元素”植入设计方案中,给予使用者更好的体验感,让市民感受到市政工程的温度。

与传统建筑施工单位或设计院相比,武港院里女干部明显较多。对此,曾卓笑着说,“以前有好几位副院长都是女性,包括几位装备制造领域、材料领域的专家。公司的文化和职场环境对女职工比较友好,提供了公平的竞争机会,只要有自己的闪光点、特质,女职工是能脱颖而出,培养成才的。”

曾卓在自己最擅长的设计和科研板块如鱼得水。在新型预制拼装桥面板连接性能试验现场,她熟练地穿梭于机器与试验试块中,指导技术员进行桥面板破坏测试。曾卓介绍说,一般预制桥面板现场拼装,在接口附近现浇,需要养护周期,又需现场绑扎钢筋,效率较低;现在他们对桥面板连接技术进行技术攻关,并观测多种连接方式的加载破坏试验结果,得到梁板开裂的试验数据,从而得到力学性能更好且便于快速施工的新型桥面连接方式。

“勇于创新一直是我们的企业文化!”曾卓意气风发地说。中交二航局武港院是科技部备案的转制科研院所,自2008年起连续16年稳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在林鸣院士、二航局首席科学家张鸿等强大的专家平台支持下,曾卓作为年轻一代的骨干力量,希望带领团队在未来有更大的突破和可能性。

(首席记者 吴真平)

2025-03-06 吴真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462.html 1 3 曾卓 赋予工程“温度”和“硬核”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