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行业女性从业者的比例约为14.7%,若将目光投向项目管理层,这一比例则更显微薄——项目经理中女性占比不足3%。塔吊林立的工地,安全帽下露出马尾辫的身影依然罕见。窗外,挖掘机的轰鸣声裹着尘土卷来,贺桠岚低头瞥了一眼手腕上的表——凌晨2点,当天第六次核对完施工图,天亮后她还要赶去协调建材进场。这是贺桠岚成为项目经理的第八个月,也是她扎根建筑行业的第七年。
【扎根】
201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贺桠岚有很多选择,大学老师也曾向她建议继续考研。但对于贺桠岚来说,学习不必拘泥于书本,成长也不必局限于课堂:“本科的学习其实是一个面,继续读研、读博会变成了一条线,甚至一个点,变成一种专业化的学习。而我现阶段更想把所学到的东西变成现实。”于是,她毕业后毅然选择进入中建三局,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工地。
在经历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贺桠岚被分配到深圳万科云城项目实习。脱离学校的“温室”,面对复杂的施工现场,她也一度感到迷茫。“刚去项目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没人手把手教你,更多是靠自己去摸索。”为了尽快上手,她每天带着施工图纸跑工地现场,对照实物一点点学习。从风管、阀门到空调系统,三个月的时间她将每一个陌生的设备与图纸上的符号一一对应起来。
“一个很能吃苦的小姑娘,愿意跑工地,很有拼劲。”和她同在项目上的周书记说。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当其他人都将关注点放在项目工地上的住宿条件、生活等方面上,贺桠岚则提了不少关于培训计划等专业上面的问题。
选择去项目工地上的人最不害怕吃苦,但留在项目工地上并不是为了吃苦,贺桠岚很清楚现阶段学到东西才是头等大事。当时项目上一批经验丰富的员工被抽调到新的项目上,贺桠岚不得不顶起大梁,这也倒逼着她不断地学习成长。
【开花】
“我当时很兴奋,觉得非常有收获、有意义。”那时的贺桠岚每天早上在工地忙到凌晨一两点,回去倒头就睡,第二天还没亮透,又跑到工地现场。她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块海绵,被丢到了水里,这个时候吸水是最快的。
每天的充实与收获,却让所有的疲惫都变得微不足道。从进入工地开始,贺桠岚就随身带着一个笔记,刚开始是将现场的实物转换成图纸上的符号记录下来加深印象,然后逐渐是对项目内容的提炼,把那些重要的工作一条条列出来,提醒自己时刻放在心上。虽然贺桠岚的专业是暖通,但施工现场涉及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到了精装阶段,电气、给排水、消防这些专业的内容也开始变得重要。她就跑去请教其他专业的同事,将专业内容记录下来,慢慢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就像把零散的拼图拼成一幅完整的画,最后笔记不再只是简单的记录,而是变成了贺桠岚对自己工作的思考。项目完工后,贺桠岚记了整整四大本笔记,内容超10万字。从入门到上手再到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从最初的青涩,到逐渐上手的从容,再到如今的游刃有余,那些字里行间,藏着她蜕变的秘密。
现在回头看,一路的成长并非坦途,这段经历也并不轻松。贺桠岚十分感谢当时拼搏的自己,因为努力成为了她最大的底气。
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她,“飒”再合适不过。贺桠岚是湖南人,说话语速很快,声音清脆,性格中也带着湖南人特有的飒爽味道。读书时,由于好多人把她名字中的“桠”读成“亚”,她索性直接在卷子上将名字写成“亚岚”。高中毕业时,虽然是理工科,但因为对历史、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于是选择离家五百公里外的河南读书。上大学时,又自己一个人跑遍了安阳、洛阳、开封、北京等全国多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工作时,正值香港疫情最严重期间,香港又与深圳一衣带水,她几乎没有考虑什么,便立刻报名中央援港应急项目河套项目的建设。
在贺桠岚看来,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体验,若你长久地停留在熟悉的角落,那片舒适的土地便会悄然化作温床,滋养出一种无形的惰性,久而久之,变成难以突破的瓶颈。“不管你想要去追求什么,不要因为性别先给自己设限,你就去拼、去闯,自然会撑起自己的一片天。”
不工作的时候,贺桠岚迷上了看戏曲。她对戏曲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一次同事邀请她去东莞看戏,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结果被深深吸引。“刚开始只是喜欢某个片段,后来慢慢刷全剧,彻底入坑了。”她说。一曲罢了,贺桠岚重新投入到工地之中。
事实上,毫米的施工误差,和青衣甩袖差的三寸本质都是匠人之心,台前光鲜,幕后全是琐碎功夫。
(记者 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