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升级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工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其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家的产业转型进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今年两会,陕西建工安装集团有限公司高级焊工付浩就当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面临的技能提升动力不足、创新成果转化困难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推动“工程师+技能工人”协同模式,助力“五小”创新
随着企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企业的创新能力成为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五小”创新(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作为一线工人实践经验的智慧结晶,虽然单个项目规模较小,但汇聚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能工人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对实际工作中的流程、工艺、设备等有着深入的了解,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生产过程中的痛点和问题,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五小”创新想法。然而,由于知识储备和技术能力的限制,这些想法在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困难。
对于如何将技能工人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付浩建议:
推动“工程师+技能工人”的组合模式,这样可以使工程师与技能工人紧密合作,工程师负责解决转化方案,技能工人则凭借丰富的实操经验确保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这种高效协作能大幅缩短创新成果从构思到落地的周期,使“五小”创新更快地从图纸走向生产,实现其价值,并有以下四点优势:一是知识与经验互补,二是提升创新效率,三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四是扩大推广范围。
通过构建“工程师+技能工人”的协同创新模式,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推动“五小”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为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开展分层级技术比武,提高产业工人队伍技能提升积极性
在我国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的大背景下,构建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迫在眉睫。目前的技能竞赛,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人技能的差异,参加比赛的永远都是技术高的那批人,这让新人和技术一般的工人很难有成就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也很难提高。所以,调动所有一线工人提升技能的积极性,推动产业工人队伍从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变,开展分层级技术比武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举措。
不同技能水平的工人在分层级技术比武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得以展示自身技能,并在比赛过程中与同行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切磋技艺,进而实现自身技能水平的提升,并营造出浓厚的学技术氛围,激励更多工人主动投入到技能提升的行列中来,为产业升级筑牢人才根基。
基于此背景,付浩提出建议:
技能竞赛根据工人的技能熟练程度、工作经验和掌握的技术难度,分成三个层级:一是基础层级,二是进阶层级,三是精英层级,通过由浅入深地引导全体工人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学技术的热情,各层级工人都能在比赛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实现技能提升,并将技术比武成绩与工人的职业晋升、技能等级评定直接挂钩,提高他们的社会知名度和职业荣誉感,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产业工人队伍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 何梦吉 通讯员 刘宾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