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婧琛
申城内环线“年轻化”改造,温州104国道(鹿城段)车路协同试点,全国首批高速公路标准化智慧收费站……这些都来自国内最早从事智能交通设计与研究的企业之一——隧道股份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建设计集团)的探索与实践。
近30年来,上海城建设计集团以安全出行、便捷出行为目标,用数智技术助力智慧出行,把好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关。
聚焦前沿技术 助力产业发展
旨在打造自动驾驶汽车“最后一公里”领域综合技术实力最强、产业集中度最高、测试服务能力最佳的产业集聚区,该集团设计了上海汽车城核心区开放道路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环境建设工程,为自动驾驶测试场景中的路侧信息采集、云控平台等提供了创新试验环境;设计了国内首个智慧全出行链测试示范区——上海奉贤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建设项目,构建了自动驾驶全出行链测试环境,覆盖社区、园区、商区、景区、城区、校区六大日常生活范围,涵盖自动驾驶汽车+智慧交通路口诱导/控制、公共交通短途接驳、园区示范运营、大型地下车库自泊车等场景,开展了“车路协同”“车网融合”的智慧交通综合测试。
全国首个极寒自动驾驶测试场——黑龙江省黑河市自动驾驶测试场建设工程亦出自上海城建设计集团之手。该工程以高寒自动驾驶测试场和智能网联示范区为目标,涵盖快速路测试区、城市道路测试区、乡村道路测试区、轮式车测试区等4大交通场景,可为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自动驾驶车辆和车路协同、产品设备高寒环境下的性能等提供测试环境。
该集团副总工程师、智能交通(ITS)研发中心总监保丽霞博士介绍,在自动驾驶测试场设计的同时,团队主编及参编了《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智能化系统设计技术要求》《智慧道路建设标准》等,为同类型项目提供指导,同时也开展了交通数据采集、路侧边缘计算与信息处理、车路通信交互时延等测试。
深耕智慧高速 服务便捷出行
上海城建设计集团自1985年开展上海市科委“七五”重大科技攻关课题《高等级公路交通监控系统》研究起,在智慧高速领域深耕不辍,以技术创新引领“研发-设计-生产-服务”全链条上下游的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交通工程融合发展的优势,打造了一系列高速精品工程,包括G15沈海高速公路(嘉浏段)智慧高速、S16蕰川高速(G150—省界)新建工程等。在这些工程中,将云计算、大数据、AI等前沿技术融入方案,实现了数字化赋能公路管理“决策力”、应急救援“处置力”和智慧化“服务力”的全面升级。
2019年取消省界收费站和ETC普惠在当时受到了广泛关注,上海市高速公路取消省界收费站完善工程就出自上海城建设计集团之手。近日,全国首批高速公路标准化、智慧化收费站S3沪奉高速周浦收费站的投入运营让通行更顺畅。该集团运用云化站级系统、车道轻量化等创新技术,将核心交易流程、基础运行数据资源等从收费车道系统迁移至收费站级系统,使单次应用请求响应时间小于50毫秒,实现了核心交易流程的高效处置。
守护交通安全 为桥梁“把脉问诊”
近年来,我国桥梁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预计到2035年,服役年限超过30年的桥梁占比将超过60%。这些老旧桥梁面临材料老化、性能退化等挑战,同时,超限超载、违规施工等外部风险事件严重威胁着桥梁运行安全。加强桥梁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安全隐患对于延长桥梁使用寿命、保障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量大面广的中小跨径桥梁在道路交通体系中承担着重任。上海城建设计集团桥梁技术中心主任闫兴非博士表示,在重载交通占比高、结构监测需求大的上海同济路高架桥梁工程建设中,该集团为中小跨径桥梁开发了一套新型桥梁结构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通过在桥梁底部安装应变传感器、梁端位移传感器等,在桥面设置动态称重系统,在防撞墙立杆布设监控联测摄像机来完成对桥梁的监测。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桥梁关键病害信息的自动化监测、诊断和安全评定。系统包括响应采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基于BIM模型的数据展示等模块,采用了新型光纤光栅传感、分布式云调解监测、箱梁扭转监测等核心技术,以更为直观、高效的方式为桥梁结构协同工作性能、防超载超限等提供科学评估和决策,实现了对桥梁结构的高精度、低成本、不受地理限制的实时监测、诊断。据介绍,同济路高架项目为同类桥梁建立监测、运营、信息可视化系统提供借鉴。成果被推广应用于浙江绍兴二环北路及东西延伸段(镜水路一越兴路)智慧快速路工程、329国道智慧快速路改造工程(湖安路-越兴路)等。
随着交通强国、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等重要战略的稳步推进,智能交通领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动驾驶测试区、数字孪生试点等推动了技术进步;市场需求重构促使多元化商业模式涌现;政策与资本共振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持。然而,技术标准不统一、跨域协同困难等挑战依然存在。上海城建设计集团表示,未来将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推动智能交通产业链融合,用数智技术为行业赋能,守护好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与业界同仁携手共进,驶向智慧出行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