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是解决高密度城市碳中和的重要路径。”与记者见面时,上海同济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绿色低碳研究中心主任程愚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以上观点。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这个观点的提出背景?
程愚: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约50%。然而,同年非水可再生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目前仅占全国总电力消耗的约16%;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发电比例为61%,仍然占主导地位。这就是新能源存在的“消纳难题”。无论是电网还是建筑部门,都应该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比例方面加大力度。
记者:提高新能源消纳的实际难点在哪里,又怎么解决它?
程愚:新能源消纳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密度城市中的光伏发电对建筑自身能耗的贡献较低,因此大量电力仍需依赖外部电网供应;二是电网出于安全考虑,难以集中和大规模接纳可再生能源。建筑部门以为用了“光”加“储”就可解决建筑零碳能源问题,但预期和实际差异很大。
建筑光伏(含BIPV和BAPV)“装机容量”不等于“发电量”。除了气象因素,城市建筑朝向和遮挡也是对发电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曾有估算,假设光伏安装充分情况下,容积率3.0密度城市“近零能耗”建筑场景,建筑红线范围内发生的能耗约55%需市电接入。
化学储能的物质基础受限,网络上有视频提到全球五年的电池产量“仅够东京使用3天”,这一说法在理论上成立。然而,建筑储能仍具有广阔前景,包括热水储能、空调冷冻水储能、数字化负荷储能及建筑光伏发电资源等应用。根据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数据,建筑能耗中,照明约占10%~20%,空调占40%~60%,热水占10%~15%,其他动力占10%~20%。
建筑的“荷”与“源”具有同构性,意味着建筑的能耗需求和能源供给系统在时间、空间等维度上存在一定的匹配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通过优化建筑的能源管理,可以实现建筑能效的提升,同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
理想的方式是“以荷为储”。例如,通过电力需求响应和灵活负荷管理的方式,实现大量分布式结构、灵活调度、储能结合的微电网。此外,虚拟电厂技术也是一种能够在不增加额外装机容量的情况下,通过灵活调度和协调多个微电网单元的发电和负荷,参与电力市场的价格互动,从而优化能源供需平衡的综合应用。
针对“双碳”愿景电力能源部门提出新型电力系统目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框架体系。在此系统中,城市居民和产业存在大量可调控负荷,如建筑光伏、空调、电动车、热水和储能电池等。这些资源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既消耗电能又可生产电能的“产消者”。因此,建筑部门需要站在新型电力系统积极参与者角度,发展“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
记者:“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技术路线是什么?
程愚:“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能源管理理念,已在欧美等地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
第一,建筑电气化,取消天然气等一次能源本地运营期碳排放为零,电力外购自电网,同时做到最大程度减少电耗,提升用电效率。
第二,建筑产能化,有条件尽可能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实现一定程度的可再生能源供给,并优先本地消纳或储能,抵消外购电网用电量。
第三,能管数智化。新能源加入电力市场后,需要满足“可测量、可报告、可审计”(MRV)等计量指标,以确保其可追溯性和透明度。同时,由于新能源的波动性和间歇性,解决“源”与“荷”之间的复杂交互问题需要依赖智能化手段。
第四,建筑与电网柔性交互。通过智能电网与智能建筑的协同工作,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削峰填谷,减少电网碳排放因子。“柔性”体现为电网的灵活性,新型电力系统追求的不是稳定,而是动态平衡;“交互”体现在建筑为电网赋能,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同时,推动绿色低碳能源发展,并推动电力脱碳。
综合起来具有高效、互联、智能、柔性的特点。
记者:可否介绍一下实际案例?
程愚:这些年与国内在该领域先进的机构展开合作,对技术前景充满期待。
比如我们和武汉大学教授合作,他们采用自主研发的“电力型智慧控制器”,给所有用电设备赋予IP地址,实现了电力物联网、强电智能化、工业AI人工智能主动寻优,显示出高比例节能减碳实际效果。典型案例是武汉大学智慧能管系统技术改造,通过控制器改造构建物联网能源管控系统,提高用电安全,同比节能超50%,在用电高峰智能柔性切换,产生相当于12兆瓦装机容量的数字化虚拟电厂。另一个城市更新项目,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控制,将既有酒店能源管控系统效率提高一倍,并由于能管数字化满足MRV标准的便利,仅运行一年就通过碳交易获得了《组织碳中和》证书。
在安徽蚌埠某智慧制造园区,通过高效换热技术结合AI智慧管控,对超过700间宿舍和管理用房做到了全谷电蓄热,提供生活热水。实现了和电网的柔性交互,客观降低了碳排放因子,也为客户节约了大量运行费用。另外在上海、深圳、青海等地有些尚在前期或进行中的项目,采用先进的控制器和人工智能管理系统,按照“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打造,相信在未来会有很好的效果。
记者:针对“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还有什么补充?
程愚:首先,碳中和是全社会的能源转型,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加以实现。面对高密度城市环境,目前常用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若仅在数量上的叠加不仅难以解决问题,还常常增加建造和运维成本、降低适用性,阻碍建筑碳中和发展。建筑需“突破传统思维”,突破建筑业自身的“小我”,把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这些建筑的概念,放到“能源转型”和“电力系统脱碳”的大局中去,通过大量“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推动建筑为能源转型服务。
其次,作为中国金融中心,上海还可通过绿色金融和能源托管的商业模式,吸引资本流入低碳产业,促进绿色发展。结合上海已建立的碳交易中心,符合数字化和MRV要求的“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将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有效支撑,推动低碳能源转型的步伐。
最后,上海作为高密度的能源消费型城市,具备“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面临着能源转型的巨大挑战。建议上海率先试点“电网交互式高能效建筑”,结合本地的气候条件和产业特色,结合大量既有建筑城市更新的场景,探索创新的低碳转型路径。这不仅能为长三角地区的低碳发展提供示范,也将为全国能源转型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