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山 杨发君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勘察设计行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一年。目前,全行业正面临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好时机,也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巨大困难,尤其是建筑领域的勘察设计企业正面临着发展困境。新时代、新征程,勘察设计行业将如何发展,出路在哪里?这是业内人士和企业人员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应明确发展方向与目标,以构建我国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引领,坚持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抓住创新机遇,破解发展难题,从以下八个方面加大创新力度,通过行政、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全面提升“中国设计”“中国标准”“中国建造”的品牌信誉、知名度和影响力。
一、以产业链创新促服务转型发展
按照工程建设内在规律和产业链发展的要求,推动传统建筑业和工程建设转型升级,完善工程建设组织模式,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和岩土工程体制,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是勘察设计企业实现服务转型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与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是建设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也是将勘察设计延伸到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勘察设计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的服务方式,向熟悉国际规则的工程公司、工程咨询(设计)公司和工程师事务所转型发展,以工程建设全产业链服务替代单一的勘察设计服务,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市场创新促国内外双循环发展,为绿色建造、高质量建造、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力量。
二、以科技创新促绿色转型发展
绿色低碳需要科技创新作支撑,科技创新要以发展绿色技术为先导,以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为引领。没有绿色低碳的工程设计就没有绿色低碳的工程建设,也难以发展绿色经济。勘察设计肩负着绿色科技创新、绿色标准创新、绿色工程建造的时代责任和使命。生态优先理念正在重塑城市设计范式,海绵城市设计正在逐步形成,以实现城市水循环的自我调节,垂直绿化技术让建筑立面成为城市森林,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统筹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动建筑向近零能耗方向发展,这些创新设计正在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形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以绿色技术和绿色建设替代高能耗、高排放、破坏生态的工程产品,是建设我国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勘察设计理念的大革新。
三、以制度创新促管理转型发展
制度创新是实现管理转型的根本保证。勘察设计企业要根据自身服务转型的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战略,并以此为统领,统筹安排,分步实施。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在组织机构、经营决策、运营控制、质量管理、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安全防控、风险管控和财务管理等各方面建立健全相互联系的、系统的管理制度,逐步形成科学管理体系,真正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具体、统筹协调、相互配合、制度保证和管理有效,全面实现管理转型,这是建设我国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证,也应是企业参与工程市场投标竞争的重要条件。
四、以信息化创新促数字化转型发展
勘察设计企业要加快信息化创新,用数字化转型重塑企业,实现产品创新数字化、生产运营智能化、用户服务敏捷化、产业体系生态化、应用软件国产化,不断提升工程建设项目数字化集成管理水平,推动数字化与建造全业务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勘察、设计、采购、建造、投产开车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勘察设计文件的数字化交付,直至最终向业主交付数字化工程,以数字化产品替代传统勘察设计产品,让业主切实感受到数字化的价值,实现“对内强己、赋能员工、对外共赢”的数字化转型目标,这是建设我国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手段,是勘察设计企业史无前例的大变革。
五、以标准创新促质量转型发展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勘察设计企业要坚持标准创新实现质量转型发展,主动参与制(修)订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标准,积极采用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和团体标准,建设企业标准创新体系;推动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数据采集、存储、加工、流通等标准规范,提高数据质量和规范性;提升同类产品、同类设施标准化设计水平,为工厂化预制、模块化施工创造条件。要完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创新标准化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我国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让标准成为对质量的“硬约束”;要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管理和服务体系,创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程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形成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市场规范有标可循、创新驱动有标引领、转型升级有标支撑的新局面,从根本上保障工程项目和“好房子”建设的质量。
六、以人才机制创新促人才引领发展
人才是勘察设计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参与工程市场竞争的关键条件。建设我国勘察设计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高度重视人才机制创新,制定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造就适应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需要的项目经理和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投融资、法务和各专业技术带头人等高端人才;造就具有国际工程经验和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建筑师、国际知名专家和工程建设队伍。
七、以招投标制度创新促市场竞争向企业综合能力发展
当前,单位资质是参与我国工程市场招投标竞争的主要条件;然而,有的发达国家的工程企业没有单位资质,却能在国内参与招投标活动,承揽工程业务,这对我国的工程企业是不公平的。建议有关部门实施招投标制度创新,加速完善工程建设法律法规建设,取消不合理、与国际不接轨的招投标规定,实行全国统一的工程建设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营造有利于建设公开、公平、规范、有序、统一的全国工程建设市场的良好环境。
八、以社团组织创新促专业人士成为社团主体发展
以专业人士组成专业的社团组织是国际通行做法,有利于专业人士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对专业人士的市场管理,充分体现了在市场中以人为本的原则。我国现行的社团组织绝大多数是以单位为会员,与国际惯例不接轨,彼此难以保持长期的交流合作。同时也不符合市场的本质要求,不利于建设有效运行的市场诚信体系,不利于工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不利于专业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用创新的思维对现有社团组织进行改革,改造和组建一批能满足市场要求的专业人士社团组织,强化个人执业资格,推进工程建设领域执业资格国际互认,这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勘察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是行业协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历史性大转变。
(何立山,原化工部基建局副局长、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原总经理、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原副理事长;杨发君,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总公司原设计管理部主任、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原副总经济师、北京中寰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