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好房子

“好房子”新标准5月起施行,看一线设计师最新回应

□资深记者 陈雯 记者 胡婧琛 见习记者 李芳芳

编者按: 住建部于3月31日发布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并将于今年5月1日起施行。新《规范》从多个维度对住宅设计提出更高的优化要求,这对建筑设计行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为此,本报记者采访到在住宅项目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以期为政策推行和落地起到助益。

新《规范》提出一系列新要求, 设计团队较为关注的要点是哪些?

从各方的反馈来看,对于层高、隔音、无障碍设计、适老化设计、不同气候区的供暖等,这些内容成为一线设计师共同关注的要点。

“层高的提升能够带来空间舒适性;隔音要求的强化,有助于营造宁静的生活环境;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的普及,实则是构建包容性社会;针对不同气候区的供暖要求,则体现了节能减排与舒适度的平衡。”上海浦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部门副总工程师宋雪艳认为,新《规范》的实施,不仅是建筑标准的全面升级,更是对居民居住需求的深度回应。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建筑园林院创作中心主任陈倩倩认为,新《规范》带来的改变、提升可谓“多维度”,除了空间品质与舒适度的提升,适老化与无障碍设计也从“可选”升级到“必配”。此外,气候适应性与绿色技术的新规等,将推动建筑智慧化;光纤到户、公共区域移动通信信号覆盖电梯轿厢等,将成为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的标配。

新《规范》所提出的优化需求,

给建筑一线设计师带来哪些影响?

陈倩倩介绍,新规的实施给设计师带来的首要挑战在于,提升设计能力和技术以确保与新《规范》的适配性。从长远来看,设计分工的精细化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将催生新的工作内容和职业路径。对于建筑师而言,这既是短期的挑战,也是长期的机遇。她分析,从短期看新规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设计流程的重构,以及技术细节的深化。可以预见的是,基于数据驱动的多学科交叉设计流程将成为主流。在方案的初期阶段,必须同步考虑层高对梁柱尺寸等结构体系、机电管线布局的影响,以避免后期返工。例如,层高增加0.2米时,需提前与机电专业沟通管道井尺寸和吊顶空间。此外,还需引入建筑物理性能模拟,如采光、通风和隔音效果的验证,如轮椅回转空间的考量等无障碍流线分析也将成为设计的一部分,这可能会增加方案阶段的技术论证成本。

“设计方案中将包含适老化节点等技术细节的深化。如卫生间扶手预埋件的位置、门的开启方向,以及预留紧急外开空间等,均需精确标注;电梯轿厢尺寸与担架的适配性需要校验。采用隔音砂浆的分户墙、浮筑楼板等材料,需明确施工工艺及节点大样,这将增加图纸设计的工作量。”陈倩倩认为,经历上述的适应期后,新规也将带来长期的正向反馈。一方面新规会间接促成住宅品质的升级驱动,另一方面它将推动住宅设计从“功能满足”向“体验优化”转变,例如更普及的卫生间干湿分离设计,从而提升室内环境质量。

技术标准化与模块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例如,层高3米、电梯轿厢尺寸等强制性指标将促使开发商建立标准化设计模块,从而降低重复设计成本。“我们不仅参与研究和编制各类工程规范,也在全国多地完成了保障房和商业楼盘设计项目的落地实践。基于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的成熟应用,长期来看有助于消化增量成本。”陈倩倩提及隧道股份上海城建设计集团在装配式住宅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宋雪艳认为,新规的优化需求将直接影响建筑设计。短期内,设计师需要适应更高的设计标准,对方案进行相应调整,以满足规范要求。这可能增加设计难度和成本,但也会推动设计创新和技术进步。从长期看,随着设计师对新规范的熟悉和掌握,以及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设计质量将得到提升。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何安诚对此表示认同。“新规的优化需求,改变了设计标准,导致很多设计细节将发生改变。”

“设计师需要从传统设计思维向更注重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理念转变。”上海房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王亮认为,新规要求设计师更多考虑适老化需求。此外,层高提升至不低于3米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空间进行多样化装修和功能布局设计,同时也需要合理规划,以避免空间浪费。新规对设计师的技术与细节处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的提高,要求设计师选用更优质的隔音材料和构造方式。他认为,短期来看,设计师的工作量会突然增加,正在设计的项目需要按照新规范调整方案,对规范的理解和适应也需要时间。但长期看,通过推动设计师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设计技术与方法,可以促使设计行业形成更注重品质的观念,设计师在住宅设计上会更注重细节和人性化。随着规范的长期实施,设计师会将这些标准融入日常设计思维中,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今年5月,新《规范》实施,

如何将新的标准融入到后续的设计工作中?

陈倩倩与其所属的未来建筑研发中心回应将聚焦以下方面:一是深入研读规范并实现技术转化。构建“规范对照表”,梳理新旧规范之间的差异条款,并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在方案决策过程中,建立跨专业协同机制。在方案阶段拟组织“新规启动会”,邀请结构、机电等专业同步参与,例如结构专业需评估层高增加对钢筋混凝土用量的影响;机电专业需规划管道井位置,确保新风系统、消防管线与净高要求的兼容性。二是设计工具与流程的优化。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将起到关键作用,用于无障碍检查等,例如自动校验户门净宽、轮椅回转空间是否达标,从而提高审查效率。在此基础上,以BIM族库为依托还能开展标准化模块开发,打造“适老化标准件库”,包含无障碍卫生间模块(含扶手、防滑地面)、担架电梯轿厢设计、隔音楼板构造节点,以减少重复设计的时间。针对不同气候区制定专项方案,如为夏热冬冷地区的供暖设备预留节点。三是成本控制与合规审查。在方案阶段需比选最优方案,利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如预制楼梯、叠合楼板)降低施工损耗,以抵消部分成本增量。实施内外部双轨制审查机制,在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内部审查,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隔声、无障碍专项检测,以避免验收不通过导致的返工损失。

其余受访建筑师均表示新旧规范差异显著,需要尽快熟悉新规,加强学习和培训,确保团队成员对新规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并对现有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同时,设计师们将更注重跨专业协作与技术创新,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等应用。

“我们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成本控制与项目管理,特别是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王亮认为,新规范引导建筑设计师更加关注市场导向和用户的需求,结合市场需求打造符合“好房子”导向的产品,推动设计行业向高品质、人性化方向转型。

随着新《规范》的推行,意味着建筑标准的提高,

是否会带来建安成本的增加?

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进行了初步测算,因为新规推行,首先是直接成本增量,层高提升后(3.0米层高较2.8米),每平米约增加钢筋2千克(约10元)、混凝土0.02立方米(约30元),合计40~50元/平方米。四层及以上住宅增设电梯使单栋建筑电梯成本占比从3%升至5%~7%。另外,为满足隔声与适老化要求,可能会导致浮筑楼板成本增量20~30元/平方米,分户墙隔音构造增加200元/平方米;无障碍坡道、电梯扶手等设施增加10~15元/平方米。其次是隐性成本与风险。实施隔声检测、无障碍验收等新增环节可能导致工期延长7~10天,增加管理成本。

“未来应对增量成本,可以考虑从国家政策、设计策略等方面采取措施,进行成本对冲。”陈倩倩举例,采用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如被动式门窗、光伏一体化,可以降低后期运营能耗成本;提升项目绿色认证等级,也可获取政策补贴;推广标准化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规模化采购有效降低材料成本。通过这些措施,切实提高住宅产品品质,才能从建筑全生命周期适配性维度提高住宅产品的经济价值。

何安诚谈到,建安成本的增加是必然的,层高增加导致混凝土用量增加,节能性能和隔声量标准提升导致保温材料成本的上升,四层以上住宅必须配置电梯,智能化配置要求进一步明确,都增加了建筑设备成本。但成本的增加,也意味着新住宅项目的溢价能力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而老破小住宅因隔音差、无电梯等问题,其市场竞争力可能进一步下降,形成市场分层。

“在我们看来成本的提升会带来短期压力,这是住宅品质升级的必然代价,但其影响可通过技术升级、政策协同和市场分化逐步消化。”王亮认为,从整个行业角度看,新规的推出将淘汰低效产能,推动行业向集约化、绿色化转型;也更能满足广大居民对“好房子”的期待,进而促进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规范》的发布,

将对房地产市场的趋势带来哪些变化?

陈倩倩认为,新规的发布促使设计范式发生转变,进而促使产品结构进行深度调整,这是一场全面的变革。住宅产品的配置、户型的精细化设计面临新的调整。为了满足新规的面积要求,刚需户型通过功能的复合化进行优化。随着改善型需求的释放,层高优化和无障碍公共空间等标准的实施,将吸引有老人或儿童的家庭进行置换,从而提升改善型市场的成交比例。

据悉,隧道股份城建设计集团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利大师团队联合申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人因工程关键技术”,通过科学技术量化建筑使用主体感受,为提升建筑环境质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市场竞争格局正在经历重塑。头部房企凭借成熟的适老化产品线和绿色建筑技术储备,迅速推出符合新规认证的住宅,从而构建起品牌壁垒。中小房企可能会转向代建或保障房市场。”陈倩倩同时指出,在存量改造领域,既有住宅的加装电梯、隔音改造以及无障碍设施的需求激增,为“旧改服务商”这一新兴赛道创造了机遇。

此外,她认为,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新《规范》与“双碳”目标的协同作用将推动夏热冬冷地区预留供暖设施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的应用,加速超低能耗住宅技术的实施。同时,光纤到户、电梯轿厢信号覆盖等要求,将促使开发商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家居+社区联网”的生态系统。智慧化设施将成为住宅项目的标配,从而提升其科技附加值。

“新规的实施将对房地产市场产生影响:短期内,开发成本上升可能推高部分新房的价格;长期来看,通过提升居住品质和科技含量,将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满足居民对‘好房子’的期待。”王亮提到,房企需在成本控制、产品创新、技术适配等方面提升竞争力,而购房者则需权衡新旧住宅的性价比,适应市场供给结构的变化。

受访设计师表示,此次新《规范》的发布,可视为行业转型的“催化剂”,为“优质住宅”构建了明确的技术框架。新《规范》全面覆盖住宅的建设、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将推动行业从“开发导向”向“运营导向”转变。值得关注的是,新《规范》中关于适老化设计的细节以及隔声指标等(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噪声限值)与国际标准接轨,标志着我国住宅标准正从“本土规范”向“国际兼容”升级,为我国未来参与全球住房建设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5-04-17 陈雯 胡婧琛 芳芳 □资深记者 陈雯 记者 胡婧琛 见习记者 李芳芳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734.html 1 3 “好房子”新标准5月起施行,看一线设计师最新回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