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设计

科学与艺术对话

法布里斯·伊贝尔与俞孔坚讲述“水的故事”

4月2日至6月29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呈现法国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的个展“从山谷中来”。展览开幕首日,法布里斯·伊贝尔与景观设计师俞孔坚展开一场“自由流动”的对话,以孕育生命的水为线索,从画布到山谷,从稻田、城市再到星球,结合各自的实践,探讨水的流动如何塑造我们的环境与思维,并启示未来的可能性。

法布里斯·伊贝尔兼具多种身份——艺术家、播种者、创业者、诗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伊贝尔在他父母曾经营牧羊场的法国旺代乡村周围植树造林。在这片农地上撒下约30万颗种子,涵盖数百种树木。昔日田野渐变为数十公顷的茂林,风景由此化作一件艺术品。这片林地孕育了他后续艺术创作的灵感。

法布里斯·伊贝尔:“我播种树木,如同播种符号与图像……我撒下可见的思想种子,它们生根发芽,我不再是主人。”播种、生长、协作与启思,构成了“从山谷中来”展览的核心。伊贝尔将他的山谷“带至”中国,三个月展期后,又将更丰厚的意义“带回”故土。他借跨文化与地域的交融,赋予创作理念更深的内涵──这是他一贯的实践。

绘画是法布里斯·伊贝尔每个项目的起点,蕴藏未来创作的种子。在工作室的大型画布上,他提出假设,拼接想法,发明形式,玩味文字。在创作之旅中,他随想象流转,记下一句词语,绘一幅形象,或粘上一件物件。

展览中,36幅画作与十余幅瓷板绘画置于带轮支架上,宛如学校黑板。展览由此化为一所新形态学校,观者成为学子,面对敞开的无限可能。

伊贝尔将“从山谷中来”构想为一所独特的学校,分享山谷孕育的别样学习之道。他以绘画为起点,展现多元的学习路径,作品旁的短片则用以揭示创作的心路历程。

一系列由法布里斯·伊贝尔作品中涉及领域的专家主讲的讲座,为公众提供丰富机会,使他们能够对照伊贝尔在画布上提出的假设,审视这些专家的专业见解。

对谈中,俞孔坚称赞法布里斯·伊贝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艺术家。法布里斯·伊贝尔的艺术作品中包含了科学理性的思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俞孔坚提到,法布里斯·伊贝尔与他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成长于乡野,热爱土地,对于现在人类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充满忧患意识,目前他们都在寻找路径,法布里斯·伊贝尔从播种开始,而俞孔坚从研究水环境开始,希望将人类的未来延续下去。

俞孔坚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谈到季节性洪水曾淹没稻田与池塘,他却看到了洪水之下更新和丰饶的时刻:稻田变成充满生机的湿地,鱼类繁盛,土壤得到滋养。带着童年的印象,他通过源头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适应等基于自然的设计方法,逐渐将洪水重新定义为维持和复兴土地的一种力量,而原本脆弱的区域,有了蜕变为生命繁盛之地的可能。

今年初,俞孔坚与加拿大独立撰稿人艾丽卡·吉斯、美国地质学家瓦伦·伍德合作发表海绵地球宣言。俞孔坚认为,土地是基础,有了水就有生命。水是可以管理、设计的,然后在这块土地上发挥它的价值。而土壤的最佳状态是海绵。海绵能够吸水,有了水,所有营养都会附着在里面,然后植物的根系才能吸收养分,生长出树叶、瓜果,形成生态循环。俞孔坚希望利用自然的力量去创造人类的未来。

依托不同的形式,法布里斯·伊贝尔、俞孔坚都在表达一个共同的愿景。法布里斯·伊贝尔通过艺术手法,而俞孔坚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通过一系列的“海绵城市”实践,唤醒民众,承担起保护地球的责任。

(首席记者 吴真平)

2025-04-21 吴真平 科学与艺术对话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751.html 1 3 法布里斯·伊贝尔与俞孔坚讲述“水的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