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30期SEA-Hi!论坛聚焦“新经济视野下的城市更新”主题在上海设计中心南馆举办。本期邀请了经济学权威+城市操盘手+国际实践者,跨界对话新经济与城市更新的共生逻辑,从国际国内标杆项目深度解析,看空间如何赋能新经济,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到共享经济,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解码未来城市更新的底层动力。
SEA-Hi!论坛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本期由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支持。
论坛由SMG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节目主持人秦畅主持。三位演讲嘉宾登场。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在演讲中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趋势。他认为,供给侧改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而且符合当时的预期,传统部门中的重要代表性部门——建筑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开始出现持续下降。但同时,与建筑业高度关联的基建、建材和房地产等部门受到影响,也开始进入深度调整期。稳经济变得非常重要,因为一方面要推动新旧动能转变,另一方面也要稳住经济,不能让风险失控。重点是要稳住总需求,防止出现过度收缩。稳定总需求,除了在政策上扩大资本支出,还要帮助增加居民消费支出。
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带来“产业焕新与城市更新”的报告。他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更要厘清底层逻辑,不能仅仅满足于空间焕新,而是要服务现代产业功能,注入新的内容。产业焕新与城市更新需要找到契合点。上海城市更新特点,是将老厂房、老码头、老仓库、老商城、老大楼、老洋房进行焕新,来吸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企业、新资本、新人群和新社群。在新经济背景下,存量空间可以打破原来的功能定位,把存量的空间通过变化引进新的增量发展内容,实现工业、文化、商业、科创相互融合。
铁狮门设计与工程董事总经理阴杰分享了城市更新的多维实践。就城市空间而言,更新可以在不同的规模、不同的维度,用不同的手法来实现。他以铁狮门总部所在的洛克菲勒中心、北京首钢园“六工汇”、上海五角场辉盛名致服务公寓为例,通过硬件焕新和场景再造,让建筑焕发活力。经过改造提升,现在洛克菲勒中心出租率达到93%;六工汇的出租率和租金始终保持在高水准;辉盛名致服务公寓融入“石库门里弄式”的共享空间,邂逅“繁花”式的市井温度,延续上海城市文化底蕴。他认为,城市更新归根到底是让空间有人使用、消费,从而产生一个循环发展的经济业态。城市更新最重要的目的还是为人服务,为人的体验服务。只有提升价值,才是可持续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经济行为。
在圆桌对话中,除三位演讲嘉宾外,上海城市更新开拓者联盟副秘书长、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和公共空间促进中心副主任周文娜,瑞安房地产规划发展总监、集团可持续发展总监陈建邦,上海美罗城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阳,作为互动嘉宾加入讨论。
陈建邦详细介绍了蟠龙天地的案例。蟠龙古镇历史悠久,但后来沦为“城中村”。瑞安在开发过程中,把历史文脉作为抓手,重新挖掘古镇文脉及在地特色,打造一个融合居住、商业、休闲的城市微度假社区。蟠龙天地在自然生态、历史人文和现代商业的结合上找到了平衡点,不仅实现古镇韵味和现代生活的融合,实现保护和新建并存,植入其中的内容也在持续更新。
王春阳介绍了美罗城更新改造的过程。从2010年开始,美罗城启动“上天入地”的改造。十年前,美罗城首次把剧场引入购物中心,如今商场外部广场也得以改造,植入快闪店等潮流业态。经过不断调整,美罗城变成了文体商旅展联动的空间。“大球”作为徐家汇的地标不断更新改造,到现在已经形成了3888块4K显示屏,呈现出3000平方米全球最大3D裸眼巨型球幕。王春阳说,希望这颗“大球”常焕常新,把越来越多的数字艺术、品牌IP展示出来,这便是美罗城商业焕新的一个缩影。
周文娜认为,城市更新不是政府大包大揽的工作任务,需要社会主体共同参与。面对持续提升的人民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政府部门给予更多弹性和可适应性的政策支持,并建立可维护的动态机制,利用制度红利激发社会资本的参与动力。现在的城市更新“见物见地”更要“见人”,如何让更新精准适配市民需求,让老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首席记者 吴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