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责任云研究院与北京交通大学碳中和科技与战略研究中心发布国内首份《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是首个面向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层面的ESG信息披露研究,标志着中国在工程建设项目可持续信息披露领域探索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工程建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数量众多、规模庞大。通过在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中开展ESG信息披露与评价,能够为工程建设领域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实现途径。
目前,国内外对工程建设项目ESG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此次发布的《报告》全面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现阶段ESG信息披露标准和实践,重点参考国际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等权威机构的ESG信息披露标准,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内容分析方法,评估现有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内容的全面性和适用性,分析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ESG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
《报告》选取2014年至2024年间中国134项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样本,涵盖多种基础设施类型,具备一定的典型性与代表性,给出了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优秀案例30强名单。
《报告》显示,尽管中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治理结构等关键领域取得积极进展,部分项目已将ESG理念纳入建设管理中,但目前整体ESG信息披露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平均分尚未达到及格水平,还存在完整性不足、标准化有待提升等问题。
为系统提升我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ESG信息披露质量,《报告》从信息披露制度、标准体系、激励机制三个维度提出优化建议: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在ESG信息披露方面,仅环境影响评价存在强制性披露要求,社会与治理方面以自愿性披露为主。建议将强制披露范围从环境维度拓展至社会和治理维度,并构建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披露机制,推动项目ESG信息披露从被动合规向主动创新转变,尽快建立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ESG信息披露新制度。
建立标准化信息披露体系。工程建设项目层面的ESG信息披露体系在广度与深度上仍有较大拓展空间。在广度方面,建议纳入更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信息如气候风险应对。在深度方面,需细化并量化关键指标的披露,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影响、劳工权益等,同时明确相应的测量方法与评估标准。
创新信息披露激励机制。工程建设项目层面ESG信息披露还存在市场化激励措施不足的情况。建议针对ESG评级较高的项目主体,除了现有的给予绿色通道审批以及优先将其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等激励措施外,还需要开发创新的金融工具。通过更多市场化措施激发项目主体提升ESG表现的积极性,进而促进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在ESG信息披露方面更好实现良性循环。 (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