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质生产力

装配式建筑新标杆:20天打造可持续未来

——探访中国二十二冶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项目

□首席记者 徐敏

在“双碳”目标与建筑业绿色转型的浪潮下,装配式建筑正以颠覆性的建造方式令人耳目一新。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位于唐山的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实地探访其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项目。

装配式技术引领行业革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在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加快完善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他认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正是推动建筑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全国两会闭幕后,中国二十二冶以“好房子”理念为引领,迅速集合设计团队,邀请相关行业专家,多次召开研讨会,连夜进行设计出图。3月14日,在中国二十二冶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一座“极速”建筑破土动工。这栋建筑面积1867平方米、仅用20天完成从主体搭建到精装交付的全装配式钢结构大楼,凭借超高速、超低碳、超智能的硬核实力,成为新时代“好房子”的典范。

“装配式建筑不是简单的‘拼积木’,而是一场从设计到施工的全产业链技术革命。”中国二十二冶装配式公司总工程师张晓峰介绍,这座研发楼采用中冶钢构绿建房(MCC Steel House)体系-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在实施过程中通过集成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不仅实现了建造方式的升级换代,还实现了工程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及采购统一管理和深度融合,开启了由“建造房屋”向“制造房屋”的转变。

20天交付缔造建造奇迹

“从破土动工到交付使用仅用20天,这在传统建造中难以想象。”许多参观者都对此感叹道。

这一速度背后,是“全流程工业化”,也是该项目最大的技术突破之处。从三维设计到构件生产,再到现场吊装,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贯穿始终。设计阶段通过数字孪生模拟,优化2000余处节点碰撞;工厂内,钢构件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闭口型楼承板、ALC岩棉复合墙板等部件实现毫米级精度;施工现场,300吨钢构件100%工厂预制,模块化吊装系统配合高强度螺栓连接,创造了最快“两天一层”的建造奇迹。

张晓峰介绍,该项目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与装配化施工的深度融合。其中,施工团队将建筑拆解为标准化模块:主体结构分为箱型柱、钢梁、楼承板三大类,围护系统采用预制的ALC岩棉复合墙板与单元式幕墙,装修系统则依托磁吸式岩板、隐形卡扣墙面等快装技术。工厂内,一条智能化生产线72小时即可完成主体结构预制;现场,大型履带吊与模块化吊装系统协同作业,大大节省工期。

“装配式建筑让工地变身‘效率工厂’。”张晓峰算了一笔账:实现钢结构主体8天封顶、整楼20天交付,较传统现浇施工效率提升80%;依托螺栓干法连接(单层安装≤2天)、多专业穿插作业(工序AI模拟精度≥98%)及智慧物流调度(构件准时率99%),同步达成人力节约58%、建筑垃圾减排94%,树立“零湿作业、零返工、零仓储”的快速建造标杆。

绿色赋能打造可持续未来

步入研发楼内部,“七恒”生态健康环控系统营造了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恒温26℃、恒湿50%、PM2.5过滤效率99%……这一切归功于超低能耗技术体系。建筑外围护采用ALC-岩棉复合夹芯墙板与双银Low-E中空玻璃幕墙,配合无热桥设计和气密性8级门窗,节能率超90%。光伏幕墙与储能系统集成,替代30%建筑外立面,年减碳量达150吨,达成发电-储能-直流用电闭环。

水循环系统则彰显“资源零浪费”理念:一级节水洁具降低50%用水量,中水回用技术将盥洗废水转化为冲厕水源,雨水收集系统灌溉替代率50%,综合节水率65%。

屋顶上则是一座拥有海绵系统和立体绿化的生态调温花园,可降低热岛效应,减少空调负荷20%,同步提供社交空间与生物栖息地。张晓峰介绍,透水混凝土与屋顶花园可滞留70%雨水,减少热岛效应,为城市提供“会呼吸”的绿色空间。

此外,固废利用率提升至40%以上,工业固废再生粉煤灰替代水泥熟料,建筑垃圾转化为再生骨料,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降低40%。

“绿色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张晓峰认为,这座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正是绿色建筑与创新科技深度融合的“结晶”,通过光伏幕墙、雨水回用及AI能碳管理平台,打造全生命周期减碳60%的绿色建筑范式,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工业化解决方案。

智慧建造助力品质生活

在研发楼的“智能生活体验区”,记者亲身体验了未来建筑的“智慧基因”:手机APP一键调控灯光色温与窗帘开合;空气质量检测仪实时显示PM2.5、甲醛等数据,并联动新风系统自动净化;AI能碳管理平台动态优化光伏发电与储能分配,运维成本降低30%以上。

安全也同样是智慧建造的核心。体验区内的一个小型房屋震动对比模型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根据现场震动台各建筑上的水杯晃动对比实验显示,相比传统建筑、减震建筑,这座运用了粘滞阻尼器、屈曲约束支撑和隔震支座等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可削减50%-80%地震能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可逆装修”理念。吸附式钢化岩板、预制标准墙板模块以及集成吊顶系统支持无损拆装,管线系统预埋于架空层与墙体内,检修无需破墙。张晓峰还在现场亲自演示了如何轻松更换地砖,“就像更换手机壳一样,装修也能随时‘升级’。”

此外,“藏梁包柱”的结构创新也令室内空间分隔更加“随性”。“这不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还让建筑外观更简洁美观。”张晓峰介绍,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体系通过不等翼缘蜂窝梁与墙板一体化设计,彻底解决传统钢结构梁柱外露的难题,实现户内无梁无柱的19.5米×18.8米超大空间,灵活适配展厅、办公等多场景需求。

“装配式建筑与新能源汽车一样,终将取代传统模式。”张晓峰认为,这座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不仅是新技术集成的标杆,更是未来建筑业的转型方向——通过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让“好房子”从概念落地为现实。

2025-04-28 徐敏 ——探访中国二十二冶全装配式钢结构研发楼项目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8790.html 1 3 装配式建筑新标杆:20天打造可持续未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