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工匠精神 是一种对工作、对技艺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的执着敬业态度。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索结构施工技术等工作有着高度的专注和全身心地投入,持之以恒地追求技术的精进和项目的完美实施。就拿我所从事的索结构技术研究来说,每根拉索和每个节点的安装,每根拉索索力的调整,都关乎整个索结构的稳定与安全。哪怕是毫米级别的偏差,都可能在索结构长期使用中被放大,影响结构安全性能。这就要求我们像工匠雕琢艺术品一样,对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不容丝毫马虎。
在智能建造时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实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和精度,但工匠精神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其一,工匠精神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其二,智能设备再先进,也是由人来操控和维护的,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和严谨,是确保智能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其三,创新离不开工匠精神。智能建造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但在实际应用中,总会遇到各种复杂问题。这时,就需要像工匠一样,扎根现场,深入钻研,凭借对建造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从实践中寻找创新灵感,对智能建造技术进行优化和改进。所以,工匠精神是智能建造时代的灵魂,为技术的落地和持续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丨王泽强,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青年北京学者工作室主任。首创了大跨度索结构成套施工技术,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关键技术赶超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以来,先后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国企楷模·北京榜样”等荣誉称号,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青年北京学者。完成奥运羽毛球馆索结构施工,实现从科研、设计到施工的自主化;编织国家速滑馆“天幕”,用技术擎起冬奥“冰丝带”;拉起全球首例超大跨鱼腹式索网结构,助力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建设,推动和引领我国大跨度索结构施工新质生产力发展。以王泽强为领军人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创新工作室”获得2020年“北京市(示范性)职工创新工作室”命名。他带领团队研发索网结构智能施工成套技术,实现了大跨度索网结构智能建造;坚持工程一线练精兵,带领团队参与完成国内外400余项重大工程索结构施工,创造产值达8亿元,承担并攻克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发表论文150篇,获国家专利授权50余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