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标准化典型案例(2024年)》,包括35个具体案例,涵盖加速智慧交通发展、助力交通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基础设施质量水平等7个专题。其中,提升基础设施质量水平专题包括3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为“标准引领红外光谱检测技术筑牢公路工程质量防线”。该案例指出,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和使用越发普遍,但缺少相关的技术指标、标准、试验仪器及方法等标准指导,成为“四新”技术发展的“桎梏”。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个别小沥青厂通过调和、勾兑能生产出可“骗过”常规检测的不合格沥青,曾进入高速公路建设材料供应市场。
针对这一情况,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利用化学分析领域的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自主研发了沥青红外光谱测试系统,可科学判定基质沥青真假和SBS改性剂含量,但由于缺乏标准作为依据,一些沥青供应商不认可此项测试,严重阻碍了这一技术的应用。2019年,吉林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研发和标准化技术力量,开展标准需求分析,起草完成了地方标准《基质沥青相似度检测红外光谱法》并向社会公开,推动了这一检测方法在吉林省的应用。
案例二为“智慧机群协同施工编队标准带领路面施工进入人工智能全新时代”。该案例指出,在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数字交通标准化作为驱动交通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全新引擎,正发挥着巨大而关键作用。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指导,镇江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等单位编制,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的《公路沥青路面智慧机群协同施工编队规范》,作为数字交通领域的创新结晶,为阜溧高速公路等江苏省重点工程项目路面智慧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撑,引领路面施工大步迈入人工智能新时代。沥青路面智慧机群融汇了高精度北斗定位、自动控制、视觉感知、深度学习、群控安全、任务协同等诸多前沿人工智能技术。
该标准规定的机群组合设计,基于敏捷开发理念,依据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和工艺要求量身打造,是具备“高适应性、高灵活性、高稳定性”显著特色的新一代无人施工机群协同施工技术指导规范。该标准已在阜溧高速公路,以及常泰长江大桥南北接线工程、宿泗高速公路、东兴高速公路、常州中吴大道、常州G312、溧阳环园北路等众多工程项目广泛应用。以阜溧高速公路施工为例,其路面施工采用“精良技术、精细编队、精准控制、精密协同、精益施工”的高适应性无人摊铺碾压机群,深度融合物联网技术、5G通讯、北斗定位等先进技术,考量多种沥青路面施工各环节的特殊要求,为工程质量提供坚实保障。
案例三为“小型预制构件人工智能流水线技术规程点亮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灯塔”。由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指导,无锡市航道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南通齐鑫电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研究编制,江苏省交通企业协会发布的团体标准《公路工程小型预制构件人工智能流水线预制施工技术规程》,正以颠覆性技术变革重塑传统施工模式。这项团体标准,不仅让江苏省重点工程实现质量效率双提升,更为全国公路建设智能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作为公路工程的“毛细血管”,小型预制构件虽体积不大,其质量要求却丝毫不低。传统预制中,主要靠人工操作,预制点分散,管理难度大,构件尺寸偏差、缺边掉角、表面气孔等质量问题频发。而在平广高速公路的智慧预制场,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精准浇筑、无人车穿梭配送、AI质检系统实时扫描的全新场景。这正是该标准落地的生动写照:通过将混凝土拌和、智能供模、智能浇筑、智能运输入库、智能养护、智能出库、智能翻模回流、智能码垛等8大工序标准化为智能模块,构建起覆盖全流程的数字化生产体系。该标准在江苏省多项重点公路工程中得到充分验证。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