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胡婧琛
“空中工厂”将超高层项目施工从传统的“高空危险作业”转化为“平台化安全施工”,“机器人总动员”提升施工效率,绿碳方舟实现建筑全寿命期碳计量的全自动化……一幕幕“神奇”的建设场景在中海天府中心项目施工现场上演。
该项目由中建八局西南公司承建,是四川省首批智能建造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总部商务区,总建筑面积约549165.96平方米,由1栋489米的主塔、1栋酒店及4层街区式商业等组成,建成后将成为我国西南区域的地标性建筑。
创新引领 智慧赋能
中海天府中心项目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各类智能建造方法、装备和系统。为增强核心竞争实力,形成适合超高层建造领域施工技术标准及工法,项目团队组建了唐伟耀超高层绿色建造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共有25名成员,包含博士3名,硕士4名。工作室目前拥有发明专利28项,省级工法15项,QC成果10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空中工厂’是中建八局新一代超高层智能建造的神兵利器,也是承载核心筒装备集群的重要平台。”中海天府中心项目经理陈斌介绍,“空中工厂”由顶升动力系统、平台桁架系统、挂架系统、模板系统、智能设备与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系统六大部分组成,集成塔吊、智能遥控布料机等施工设备,并在平台下方构建了多个工艺区段同时工作的作业流水线,从而形成功能齐全的移动式工厂。
据介绍,“空中工厂”还配套了多种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在施工过程中实现高空中的“机器人总动员”。如环境健康监测装备,基于北斗定位技术,实时监测顶升平台相关环境参数和平台结构健康信息,与集成终端联动,提供顶升平台防灾预警功能;条板运输、安装机器人,两种安装机器人协同作业、一体化施工,相较传统施工方法,减员40%以上,施工效率提升50%;智能喷淋养护系统,通过AI摄像头识别混凝土表面湿度情况,联动电磁阀启停喷淋系统,自动对墙体混凝土开展养护。
据了解,项目团队早在2022年施工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时,就已开始对智能装备和信息平台赋能现场生产建造开展了积极探索。通过溜管管道疏通机器人、混凝土收面整平机器人、溜管管道清洗机器人等3款装备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信息平台的成功应用,创造了39小时浇筑4.1万立方混凝土、最高时速1600立方的国内同类工程施工纪录。
项目还应用了中建八局自研的建筑工程碳计量与管理平台——绿碳方舟,实现了建筑全寿命期碳计量的全自动化,推动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构件工厂等的碳计量、碳监测、碳管理数字化,为建筑行业能碳双控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安全为天 质量为本
中海天府中心项目团队以数智技术为抓手,严格把控安全与质量两道防线,推进项目高标准建设。
数智驱动管理新模式。项目团队倡导基于数据驱动的工程管理新模式,构建起涵盖项目管理全场景业务板块的数智化管理平台,提升工作质量和协同效率。坚持工程管理平台化、业务数字化、经验知识化,利用数字建造系统进行施工全过程管理,以数字建造生产线、数字建造经济线“双线联动”,贯穿设计、采购、施工三大版块。
安全为天保平安。丰富安全管理 “软”活动。项目团队通过每日班前一会一操及安全喊话、网格化安全管理、危险源每日动态公示、消灭打火机行动、专项安全检查整治等“软”活动,将安全管理理念根植于每位工人的脑中、心中。
此外,项目团队围绕“空中工厂”,开展平台分类分区规划堆码、挂架分区清理、顶升前后检查销项管理活动,力求实现核心筒作业区工厂化运转。针对项目大型机械,建立起重吊装明白卡,塔司、信号工每日进行早检,项目部每周开展专项检查,租赁单位每半月开展半月检,第三方检测每一个半月开展,确保大型机械零风险。
质量为本筑精品。项目团队深入贯彻落实六步交底法即方案交底、施工现场技术交底、样板交底、施工过程纠错交底以及验证提升交底。深入落实中建八局质量专项治理活动要求,结合项目施工内容,开展混凝土、钢结构、回填土、检验试验和工程资料等专项治理活动,活动结合质量岗位责任制考核、分包专职质量考核,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及时闭环、有奖有罚、持续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助推工程品质不断提升。
价值引领匠造区域地标,科技赋能智造行业精品。从蓝图到现实,未来中海天府中心项目团队将继续整装奋进,通过一流的施工管理、一流的工程质量,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工程,为打造西南区域标志性建筑、建设美丽四川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