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第二批)》,总结了各地在制度机制创新、儿童友好街区和社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适儿化改造、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等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
重庆市渝中区儿童友好街区建设经验做法上榜。渝中区上清寺街道聚焦“空间友好、服务集成”,打造高品质山地儿童友好街区。深耕“金边银角”微空间,打造“3+6+N”儿童友好项目,依托山城步道建设3条儿童友好出行路径;依托社区院坝、桥下空间、公园广场等改造建设6处儿童活动空间;结合其他建设项目融入若干处健康运动、婴儿车位、儿童厕所等儿童友好设施。同时,渝中区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建设儿童友好馆,打造“求新巷”文化长廊,策划“米宝宝街角”“职业体验官”等活动,实施传统非遗体验等特色项目,建设儿童友好生态圈。
广东省广州有两项入选。广州印发《广州市儿童友好通学路径建设指引》,明确建设内容、实施要求,指导各区通过优化路权分配、升级空间设计、完善标识设计等举措,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交通、妇联、交警支队、各区政府、学校、地铁集团、公交集团等部门联动、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23年至今全市共建设儿童友好通学路123条,为儿童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出行交通系统。广州市天河区华工社区探索“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项目联创”共建模式,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乐园、消防主题公园等共享式集群,为开展儿童友好服务提供保障。改造健身区、花园、闲置地等,增设儿童游憩设施,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资源,打造红色研学、红色课堂、红色筑迹、红色温度等服务,推动红色文化润心育人。
福建省福州市的鼓楼区建华社区和城市园林建设在全国推广。建华社区以“近邻童享,打造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空间和服务”为建设理念,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适儿化改造,设置四点半课堂、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功能,动员社区能人为儿童提供作业辅导、科普、书法、绘画等公益性课程。毗邻设置“一老一小”设施,鼓励全龄段设施的分时共享与互动。引入福建省图书馆水部街道分馆,与总馆实现通借通还。将室外场地改造成多功能活动空间,开展儿童近邻市集、文化艺术演艺等活动,打造近邻儿童活动中心。在公园绿地适儿化改造方面的推行“公园+”生态赋能模式经验中,福州市聚焦设施升级、功能拓展和生态教育,推进市儿童公园适儿化改造。增设露天剧场、探险栈道、树屋等儿童游憩设施,将大草坪改造为开放共享空间,将清风园改造为安全科普区,设置可更换式消防、交通安全互动场景墙和装备展示区。联合公益组织开展生态观察、昆虫科普、植物保育等实践课程,为儿童打造自然教育成长乐园。
江苏省南京市也有两项经验做法入选。在道路空间适儿化改造方面,栖霞区系统性改造校园周边通行环境,围绕“儿童友好、分时共享”建设理念,改造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周边口袋公园。新增生态停车位,分时段限制车流,拓宽人行道宽度,完善安全标识,增设学校南校门,使公园成为家长候学区。嵌入植物科普角、游憩设施、互动文化墙,定期组织开展劳动实践、体育拓展等课程,将公园变为孩子的第二课堂。衔接明外郭百里风光带新尧新城段,栖霞区建成80米林荫绿道,方便居民健身游憩,举办非遗展览、亲子读书会等文化活动,将公园打造成居民会客厅。在校外活动场所建设方面,南京江北新区引入社会力量,持续开展公益服务的做法被推广。江北新区在桥北商圈采用“商业运营+公益服务”双轮驱动,打造儿童友好弘阳欢乐街区。街区配置16间标准化母婴室及儿童卫生间,配备温奶器、尿布台等设施;增设彩虹步道、儿童停车场及醒目交通标识,实施人车分流系统,消除安全隐患;打造沉浸式游乐区、亲子休憩岛、中心秀场,全年开展儿童剧、科普展等文化活动。江北新区还实施“春蕾助学”“梦想改造+”等项目帮扶困难儿童百余名,让儿童友好成为桥北商圈的温暖底色。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