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第十一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在广西桂林启动。
“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以下简称西部之光)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发起的全国性公益性教学活动,是学会“规划西部行”系列公益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旨在促进先进规划理念的传播,增强东西部大学规划专业之间的交流,提高西部高校规划专业设计水平。
“西部之光”活动已先后在重庆、西安、昆明、成都、南京、深圳、天津、贵阳、广州等地举办十届,覆盖所有西部规划院校。本届“西部之光”主题为“城水一体·活力再生——历史城区更新规划设计”,由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承办。
6月4日上午的启动仪式上,桂林理工大学副校长罗盛锋、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颖分别向现场师生致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了启动仪式。
石楠表示,“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已成功举办十届,通过东西部轮流举办及教学交流,着力缩小地区规划能力建设差距,支持西部人才培养与院校发展,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
罗盛锋表示,本次活动依托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这一天然现实课堂,围绕“城水一体·活力再生”主题展开规划设计交流活动。他期待老师和同学们能够借此机会踊跃互动,分享宝贵经验,深入探讨桂林城市规划的相关议题,以专业智慧助力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更期待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增强西部院校规划专业之间的联系,提高西部院校规划专业的设计水平。
当天上半场的“山水城市·文化传承·活力再生”课程由石楠主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杨保军,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伍江,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世福分别带来精彩的课程。
下半场的“桂林概况·基地解读”课程由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邓春凤主持。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高级规划师王颖,桂林市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促进局王吉,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林兵,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龙良初等分别带来了精彩的课程。
王颖从总体上介绍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相关工作情况,在总规层面,桂林1984版、2001版、2011版总体规划,2021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都有明确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规划内容。
王吉介绍了《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规划》构建了“一核一带两区四域”的发展空间格局。“一核”即突出城区文化和旅游发展集散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消费中心的核心地位,“一带”即依托漓江打造世界级山水人文景观带,“两区”即阳朔旅游高质量发展先导区、龙胜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四域”即山水人文都市区域、长征文化体验区域、乡村田园休闲区域、民族文化旅游区域。
林兵首先从游客和古人两个视角来展现桂林印象,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价值源于山水城市格局、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并从历史与文化两个方面来解读桂林缘何入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然后,林兵以《桂林市中心城区详细设计研究报告》、1998-2001年桂林中心城区城市改造、《桂林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总体规划》(2017年)三个案例介绍桂林城市建设的规划实践。
龙良初围绕基地概况、设计主题、设计范围三方面对本次“西部之光”基地进行介绍,对竞赛任务书展开详细讲解。
本届“西部之光”基地位于桂林市历史城区的环城水系周边片区。环城水系由“两江四湖”(漓江、桃花江、木龙湖、桂湖、榕湖、杉湖)构成,基地位于桂湖、榕湖区段。基地内道路较窄,停车供需矛盾较为突出,慢行交通条件尚好。山水自然景观资源富集,体现了山水城市特色;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价值。现状功能以商业金融、旅游服务、文化娱乐、居住、教育、医疗为主。基地内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问题,具备城市存量更新的发展潜力和城市活力增长的动力。
本届“西部之光”主题聚焦“城水一体·活力再生——历史城区更新规划设计”,立意包括但不限于:梳理山水景观资源,构建山水城市的滨水空间特色;挖掘以山水为核心的古城历史文化价值,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融合世界级旅游城市发展新动能,创造文旅融合的活力新空间。
本次基地范围与往届有所不同,每个地块的规划面积均控制在15公顷左右。在规划范围上为参赛者大大减负,让设计方案更聚焦城市突出问题和社会重大需求。参赛者从历史文化遗产、社区有机更新、滨水空间品质、活力提升、业态创新、文旅融合、城市风貌、特色构建等多视角优化城市空间,依据竞赛主题、设计立意、功能定位等,选择三个重点地块之一,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制定适宜的更新改造策略和详细设计方案。
6月5日,师生们前往桂林环城水系周边片区,通过实地调研和沟通,同学们对这一片区的现状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规划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