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不断刷新着城市的高度。而在高楼大厦的建设过程中,有一种超高层施工利器——液压爬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稳稳地带着模板向上攀爬,让高楼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在过去这二十多年里,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机电所所长任海波就像液压爬模一样,一直“扎根”云端,与城市建设同频共振。
二十五年来,任海波创新研制出智能液压爬模、智能化横向容差爬升钢平台、自爬升液压逃生梯、工具式液压爬升卸料平台、大型构件智能运装机、轻量化智能建楼集成平台等多项施工重大装备,先后取得20余项科研成果、60余项国家专利、20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是我国建筑施工爬升装备技术领域带头人,系列技术被业内誉为“超高层施工利器”。
深耕一线 开创市场
初入职场,任海波正赶上北京建工建研院承接北京市科委课题的契机,他抓住机会,积极投身于国内首项液压爬模技术的自主研发浪潮之中。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阅读晦涩难懂的外语文献。工程现场40摄氏度高温,他与工人师傅并肩作战,每天12个小时搬运、调试几十个重达50公斤的爬升箱,几天下来肩不能抬,走路打颤。经过两个月的调试,他们自主研发的爬模技术顺利通过了全部检测,重达百吨的设备像“钢铁侠”一样沿建筑墙体自主爬升起来。那一刻任海波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好这项自主创新技术。
2005年,浏阳河洪山大桥开工建设,索塔倾斜角度达到58度,高度达151米,是当时世界上倾角最大的斜索桥,采用传统施工方法非常困难。是挑战更是机遇,任海波意识到如果爬模技术能够完成这项“异类”工程,势必会对传统工艺有跨越式的推进。他马上带着电脑住在了项目现场,大脑每天像高速启动的马达,平均每天出图十张,两个月的研发周期,他完成了数百张设计图纸。终于,任海波和团队成功研发了国内首项超大角度液压爬模斜爬施工,一举突破了斜向自动爬升的技术空白,施工方法获得国家级工法,建研院爬模技术一下打开了新的市场局面。
上天入地 勇攀高峰
任海波和团队乘势而上、主动出击,接连中标北京电视中心、银泰中心、财富中心等多个标志性建筑,北京90%超高层建筑液压爬模都由其团队完成,技术和服务得到了行业高度赞誉和认可。但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地涌现出大量的超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外形奇特,结构复杂,为施工带来了新的挑战。他们根据“难奇特”工程需求,积极实现技术更新迭代。
2017年,他带领团队承接了马来西亚吉隆坡标志塔工程,该工程建筑高度438米,是中国施工企业海外承建最高建筑。拿到施工设计图,他发现满图的欧洲标准和日常应用的完全不同。而更严峻的挑战在于,工程核心筒内结构横向截面呈现连续变化态势,如果采取常规工艺,庞大的设备要在高空进行局部拆改,其难度和危险性之大可想而知。
他们反复琢磨了好久,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发一个有横向自调节功能的整体钢平台技术。这一创新,让承载力大幅提升,200吨钢筋都能稳稳撑住。施工时,顶上一层,建一层,钢平台还能随着截面变化自动调整,施工无需停顿,既安全又高效,最快的时候2.5天就能盖一层,被报道为“一带一路”上的“中国速度”。
能上天也能入地,2020年,任海波带领团队挖掘城市深度,研制国内首台地下综合管廊施工智能装配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他们针对综合管廊、地铁等城市地下空间施工特点,提出大型预制构件现场自动流水化安装施工关键技术,开发完成我国首台大型构件智能运装机,实现承载百吨级构件远距离自动跟踪运输、近距离精准对位、支撑装配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
在将军府东路综合管廊中,运装机从数百米外的吊装点稳稳“背”起60吨的构件自动“走”到基准位置,像长了一双眼睛严丝合缝安装到位。过去需要30多个工人一个多月才能完成的百米管廊施工,现在仅需3个工人10天就能完成,填补了行业空白,成功打造我国首项全机械化施工的综合管廊项目。
高层卫士 守护安全
任海波团队研发的爬架不仅是缔造施工速度的“高空舞者”,更是守护建筑安全的“高层卫士”。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在珠海南部悍然登陆。任海波马不停蹄地奔赴距离台风登陆中心仅50公里的深圳华侨城工程现场。工程已然施工至100米高空,狂风肆虐,对于超高层建筑而言,是跨级般的致命威胁,安全生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危急时刻。
他带着同事一头扎进简易的钢板房里,不分昼夜对设备应急及拉结方案进行校核确认。屋外暴雨如注,狂风肆虐,他们拖着一身泥水,爬到百米高的架体上,他明显感觉到整个楼体都在剧烈地晃动,强忍眩晕,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设备应急拉结做到全方位无死角防护。
台风威力强大,瞬时最大风速能吹起一架客机。“天鸽”前脚刚走,台风“帕卡”又携狂风暴雨袭来,现场三台塔吊直接被拦腰吹断。而爬架在他们的守护下,如同钢铁侠一般巍然屹立,在暴风骤雨的摧残中纹丝不动。
在这场与“双台风”惊心动魄的较量中,他们用专业的知识、顽强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守护着每一座建筑的安全和每一个生命的希望。
历经风雨洗礼,他们的技术以更加强韧的身姿屹立在越来越高的天际线上。从100米到200米,再到500米,他们一次次刷新城市高度,累计施工高度三万米,用辛勤和汗水诠释“不断超越”的建工精神,用责任和担当助力“中国技术”站稳在世界超高层建筑之巅。
这是属于创新者的时代,每一道被攻克的难题都是在重构未来的坐标。任海波和他的团队,将手持创新的火种,在时代的画卷上奋勇书写,镌刻下新时代创新发展最硬核的注脚,让“中国技术”的光芒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通讯员 盖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