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
航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内河亿吨大港达23个
内河航运是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在助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介绍,内河航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绿色低碳等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航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港口能级持续提升。加快建设国家高等级航道,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的航道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62%,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主干线大通道能力持续提升,江汉运河、江淮运河建成通航,平陆运河等一大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港口能力不断提升,2024年内河亿吨大港已经达到23个,是2012年的2.3倍。
绿色低碳智慧转型的步伐加快,创新发展动能明显增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实现规模化应用,已有超过1000艘新能源内河船舶。智慧航道建设成效明显,长江干线2800多公里航道实现了电子航道图全覆盖。智慧港口发展步伐加快,一批内河自动化码头、智能堆场项目已建成投用。
我国自动化码头应用规模、技术水平走在世界前列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介绍了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进展成效。
港口自动化方面,目前全国已建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23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29座,5G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铁路和堆场轨道吊自动化远程操控、智能闸口等多项创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我国自动化码头应用规模、作业效率、技术水平都走在世界前列。
智慧航道建设方面,全国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超过9950公里,长江干线电子航道图与京杭运河苏北段、赣江、汉江等支流航道以及长江口电子海图实现互联互通,江苏、浙江等地实现船舶过闸“一次申报、一键过闸、一体调度、一屏管控”,智慧航道建设初步实现了“一图联江海”“一键过船闸”“一体智慧化”等新突破。
关于内河航运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方面,交通运输部重点从船舶、港口和航道三个方面发力,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打造绿色低碳港口,给航道“着美装”。加强码头绿色改扩建,加大内河港口码头改扩建力度。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一批岸电、油气回收设施,推进内河干散货专业码头抑尘设施建设。
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继续聚焦水运基础设施智慧化转型,促进船、港、航各要素智能协同,全面提升水运效率和发展能级。具体来讲:一是研究制定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的建设评价标准,提供良好的规范化制度支撑;二是推进高等级航道和具备条件的主要港口应用智能感知设备、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运行监测智慧化;三是创新港口的数据服务,应用区块链技术推动航运贸易数字化。
(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