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城市更新

南京“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正式开启

探索城市更新“文化赋能”新范式

6月20日,由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办的南京“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在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启动。该行动既是江苏省住建厅“读城行动·阅读建筑”部署的落地延伸,也是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读城’”行动的重要载体,标志着江苏南京在城市更新领域探索文化与空间融合路径迈出关键一步。

一场重构城市情感联结的文化实践

南京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批职业建筑师的诞生地,既留存着明城墙、颐和路等见证千年文脉的历史建筑,也涌现出金陵饭店、南京长江大桥等彰显时代精神的地标,更有江苏大剧院、国际青年文化中心等当代建筑精品。

此次南京市建委举办“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以城建阅读、城建行走双轨并行,通过专家讲座、研学探访、公众参与等多元形式,将建筑从空间载体转化为“文化叙事者”,推动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城市故事的解读者。

活动现场,江苏省住建厅与南京市建委联合发布了《南京“读城·城建微旅行”推荐建筑名录(首批)》,涵盖历史建筑、工业遗产、当代地标等6大类16处代表性建筑。从中国建筑教育的活态基因库——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到城市山林造园典范的愚园;从“钢结构美学教科书”江苏大剧院,到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百年老站浦口火车站,每处建筑均附有专家撰写的文化解码词,既解析建筑形制,更阐释其背后的历史事件、技术突破与人文精神。

“整旧如故”的更新样本

启动仪式后,首场“城建行走”活动第一站探访的是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还原的民国建筑风貌浸润历史文化气息,房子里的年代陈设、主人手迹、字画等续写文化传承。

随后,探访队伍转至街区另一处更新典范——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片区,遵循“整旧如故、新旧共生”的原则,该片区历史建筑采取最小干预修缮,既保留原有砖墙肌理与木构架,又采用传统工艺修复瓦当、木门窗;同时拆除封闭围墙,通过改封闭为开放,重塑公共空间,以艺术创意、商业配套等植入其中,使历史建筑从居住载体转型为“文化生活容器”。

“城建行走”活动的一位行走嘉宾,来自安居集团下属负责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修缮开发的历保公司,他对于街区每一幢建筑的原貌和现状了如指掌,颐和路11片区的老建筑以前被掩藏的历史风貌,通过“保护+文化+商业”运营模式,构建起新旧交融的文化生态系统。

他介绍:“更新后片区日均客流量上升,参与文化活动的市民越来越多,周边社区的文化活动参与率也有了显著提升。在这里,老建筑成为连接代际、传递记忆的纽带。去年11月,该项目还获得了第十九届中照照明奖照明设计类一等奖。”

业内人士认为,南京的更新模式更强调文化主体性。同样是重视历史保护,南京更侧重于建筑、文化、生活的系统性融合,通过梳理建筑背后的历史脉络,将单一建筑保护拓展为文化线路的整体打造,同时通过引入研学、导览等公众参与形式,让静态的历史信息转化为动态的文化体验。

文化激活下的新型路径探索

当前,各地城市更新项目相继启动,从物理空间改造转向文化价值激活,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而是要在保护中传承文化基因,在更新中激发文化活力。其间咨询规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京市自2021年11月被列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以来,围绕试点任务、试点项目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去年6月,南京成功入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获得中央财政8亿元补助资金。先后分4批遴选48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其中15个入选省级试点。颐和路、小西湖项目入选全国历史文化保护案例,南京4项经验被住建部列入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南京市建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南京围绕居住类、生产类、公共类及综合类四大方向,共推进62个城市更新项目,其中续建26个,新开工36个。

从“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的启动,到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的行走实践,南京正以建筑为媒,探索一条文化引领、公众参与、可持续更新的新型路径。当文化成为城市的“根”与“魂”,南京的更新之路,必将走得更稳、更远。 (李芳芳)

2025-07-03 李芳芳 探索城市更新“文化赋能”新范式 2 2 建筑时报 content_29250.html 1 3 南京“读城·城建微旅行”行动正式开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