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关键技术与装备》阶段性成果测试和课题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学会无障碍专业委员会共同参与,汇聚了来自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交通工程、智能装备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青年研究者。活动以“专家研讨+实景测试”双线并行的方式展开,强调技术实效与体验反馈的深度融合。
该项目聚焦于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中的关键问题与核心技术,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提升无障碍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从“功能可达”向“感知友好”“体验导向”转型。在城市更新、适老环境优化、智能设施布设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方向的背景下,本次测试不仅是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跨学科协作、探索全龄友好技术路径的关键实践。
活动伊始,举行了专家座谈与成果研讨会。项目负责人国家卓越工程师、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薛峰、课题1负责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程晓青等分别介绍了项目和课题的研究进展,并与课题骨干华东理工大学李文竹、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晓朦、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凌苏扬和宋艳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秦岭和赵家杰,以及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多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围绕无障碍环境和装备的功能评价、人因设计、装备研发与标准研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并就阶段性成果的适配性测试、场景模拟逻辑、障碍类型多样化等提出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公共场所无障碍建设的未来,必须突破“被动满足”的底线思维,转向“主动优化”的系统逻辑。在城市更新、适老化社会与数字化转型交织的语境下,无障碍环境建设应融合空间设计、设备智能、数据支撑与人文关怀。
在随后的成果测试环节,项目组围绕4款关键设备进行了沉浸式场景测试,涵盖了室内大厅、走廊和室外台阶等典型场所,重点评估设备在复杂环境下定位导航、自主通行、上下楼梯的稳定性、感知精度与用户交互友好度:
“手拉手”盲人导航机器人:通过激光雷达、多模态反馈与语音引导,实现视障人群自主、安全的路径导航。在测试中,该机器人成功应对了曲折走廊与人群干扰场景,表现出稳定的导航逻辑与良好的用户提示反应。
仿生“机器狗”导盲机器人:融合四足运动控制与导航算法,适应城市复杂地形,模拟导盲犬的导引逻辑。其越障能力及姿态稳定性在室外高差台阶区域表现尤为突出,吸引多位专家驻足讨论其算法优化可能性。
全自动助行轮椅:具备路径规划、障碍识别与智能避障功能,支持语音与遥控操作,满足多类型出行辅助需求。测试中,用户通过语音控制成功实现连续转向与避障,体现了其良好的可控性与普适适应力。
专家们现场观察设备运行情况,与测试人员进行交流,并就不同使用人群的体验差异、交互方式的适应性、设备结构与空间环境的协同关系等关键问题展开讨论。测试过程为后续算法调优、产品迭代与标准建议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与第一手反馈。
作为首个以无障碍为主题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关键技术与装备》不仅关注设备层面的创新突破,更注重从全龄友好“人-环-机”融合理论构建、无障碍综合技术体系研发和“一揽子”解决方案的全方位、系统化探索,为提升我国无障碍建设水平提供新思路:
理论研究:深入研究基于人因工程学的全龄友好环境“人-环-机”融合作用机理,完善理论体系,构建基于服务设计全链条贯通的一体化技术路径,制定评估指标体系、设施改造提升规范及设备适配导则。
装备创新:在AI、传感、自主控制等关键技术支持下,打造智能化、适应性强的“拟人导盲、载人助行、代人服务”智能出行辅助系统和装备。
协同适配:探索“行为-空间-设备”一体化设计逻辑,实现建筑环境、智能装备和人性化服务的协同优化。
活动在热烈交流与广泛共识中圆满结束。装备测试的成功进一步印证了智能化、体验化将成为下一阶段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核心关键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将持续联合各合作单位推进研究与实践,为实现更加包容、公正、智慧的公共空间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程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