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专题论坛在北京的中国科技会堂举办。在中国科协的指导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邀请来自京津冀和其他地区的科技工作者聚焦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探讨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协同发展、城市综合治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凝练科学策略,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城市群协同发展贡献力量。
在论坛的圆桌会议环节,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晓江,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施卫良,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周长林五位专家学者围绕京津冀与其他城市群的共性问题与可复制经验、各种层级的空间规划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圆桌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主持。
以问题为导向,直面特殊挑战
与会专家们强调,中国顶级城市群发展路径存在很大差异,京津冀主要是问题导向型,长三角是一体化导向型,粤港澳大湾区则聚焦跨境、“一国两制”融合导向。京津冀区域发展要因地制宜。
多位专家将人才匮乏列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痛点,相比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才支撑动能薄弱,影响产业协同和环境治理,根源在于区域内部“人才-产业”循环不畅。此外,体制机制与市场化程度的“制度距离”是京津冀内部协同的深层障碍,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严峻,制约产业转型与环境治理。面对复杂多元的现实问题,需要把握好规划刚性执行与动态调整,切实解决现实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京津冀唯有紧扣人才核心、破解产业桎梏、创新协同机制,方能在复杂环境治理与区域均衡发展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同时,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京津冀以交通一体化突破行政边界,成为全国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范本。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建设也被视为应用先进理念的典范。
求解京津冀“既要又要还要”之困
面对京津冀地区“既要产业优化转型、又要维持经济增长、还要提升生态环境”的多重挑战,专家们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和务实建议。
产业转型方面,专家们建议基础与升级并重,传统基础原材料产业不可轻弃,关键在于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升级;人才困境方面,专家们表示吸引与留住人才成为该区域的核心瓶颈,不仅要吸引大学生,还要留住农民工;制度建设方面,多位专家直指制度环境制约转型,当前税收、财政、金融的考核机制均固守“增量扩张”导向,与存量提质、创新发展的需求脱节;协同路径方面,专家们建议根据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进行务实调整与融合探索。
京津冀的“既要又要还要”之困,实则是如何平衡根基与创新、行政与市场、人与城的复杂命题。专家共识在于:尊重产业演进规律、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破除扩张导向的政策桎梏。
空间规划正迎来结构性变革的关键时期
专家表示,在生态目标落地方面,全过程、全领域的规划传导确保了生态优先原则的刚性落实,使生态目标转化为可量化、可考核的;在环境共治方面,北京推行的责任规划师制度激发了基层活力,成为自下而上推动环境共治的重要探索;在结构优化方面,破解城市环境与拥堵顽疾,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
在全球气候危机与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专家强调,规划需超越传统工业时代思维,主动拥抱绿色低碳与气候适应双重维度。能源革命正颠覆空间逻辑,规划需前瞻响应科创人群新需求,支撑生产方式与空间关系的革命性变化。
专家们认为,面向未来,规划的服务主体正从建设方转向空间使用者,服务重心也从项目落地延伸至长效运营与品质提升。“结构性调整时代”已然来临,规划也要做出相应的结构性调整。
最后,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指出,“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这个话题非常重要,环境综合治理不仅限于环境,而是从产业、流通到生产生活方式全过程的改变,需要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的应有之义。
(规划学会)